" 诗歌鉴赏" 部分其实是高考试卷中较难的,对考生的语文素养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很多考生对此望而生畏,不知从何下手, 诗歌鉴赏题目成了考生答题的“拦路虎”。本文言简意赅,“四读二看”,答题流程清楚,可操作性强,对还“不知所云”的考生而言指明了答题的方向,值得考生朋友借鉴! 古诗鉴赏只有做到“两意”方能规范答题。“两意”:一是指切中题意,二是指词能达意。所谓“切中题意”,是指答题首先要吃透文本,其次要研透题干,最后还要参透命题旨意,做到“四读二看”。所谓“辞能达意”,是指答题一定要注意流程,要做到分点论述、思路清楚、条理清晰,完成“三答”。一、“四读”1 .读文本。读懂文本是答题的根本保障,以 2008 年全国卷Ⅰ 12 题(2) 小题为例。 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2 )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答案: 这首诗的后两联, 作者先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 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 由此引发“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进而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2 .读作者。“知人论世”是古诗阅读解题的一把钥匙。联系作者的身世境遇、思想品格, 能更确切地理解诗意题旨, 进而准确答题。比如, 2008 年上海卷 16 题是赏析王安石诗颈联中“雪”和“朱”的表达效果。答题时, 只要能联想到王安石改革的艰难困苦和最后遭遇失败, 便可领会诗人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慨叹仕途坎坷,年老色衰的境遇。 3 .读题目。古代诗歌中, 有的题目就是主旨, 有的题目则标明了所咏物象, 有的题目则寄寓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我们可以获取有用信息。比如, 2008 年福建卷 7 题是选用杜甫流落四川时的诗歌赏析表现手法。答题时,我们就可以从题目“漫兴”中获取相关信息。 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6 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 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死点污琴书内, 更接飞虫打着人。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 761 年)。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 “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 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给人自然、亲切之感, 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4 .读注释。粗心的考生常常会忽视文本后面的注释。其实,不起眼的注释里时常包含答题内容,有时甚至隐含着命题的旨意和答题导向。比如, 要回答 2008 年安徽卷 12 题(1) 小题就必须结合作者人事遭遇的注释。 14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 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 北去南来自在飞。注: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 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 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 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答案: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 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
高三语文古诗鉴赏.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