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小学语文教案格式doc.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课题学习古诗《小松》2.、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学生理解诗的内涵,了解诗人的凌云之志,并对补充的两首诗有所了解。○2学生能将诗文背诵下来○3学生由诗受到启发立下远大的志向3重点:学生受到诗的启发立下鸿鹄之志难点:怎样带动学生向诗人学习立下远大的志向。4、教法选择讲解讨论相结合,以讨论为主讲解为辅,充分带动学生积极性。5、教学过程(导入、新知识讲解、总结、布置作业)○1导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战国时大文学家屈原的志向;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这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志向;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是宋朝大文豪苏轼的志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宋末元初爱国诗人文天祥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总理的志向。同学们,你们呢?你们的志向是什么?当?去打工挣大钱?当明星?当老师?你们想做什么?思考一分钟待会告诉我。。。。(学生回答中)。。。。。(对学生的志向进行点评)。。下面咱们看看晚唐诗人杜荀鹤的志向。○2新知识讲解:一、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家乡在今天的安徽。他出身贫寒,曾自称“天地间最穷人”46岁才考上进士。这首诗是他出身寒微,但不甘于平凡,胸怀大志的证明二、老师带领一起朗诵全诗。三、提问学生对诗的理解。(主要是写诗人胸怀大志,和对世人目光短浅不识英才的讽刺)四、对诗的写作方法解析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

小学语文教案格式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541807096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