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七年级政治感觉法律的尊严2.ppt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规则
道德
纪律、规章
法律
作用
特征
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保护作用)
第八课
打击违法犯罪
(规范作用)

打击违法犯罪
(规范作用)

一般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承担
相应的法律责任
严重违法行为(犯罪)
特征
严重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刑罚当罚性
刑罚处罚
应受到
主刑
附加刑
启示:
青少年要学法、守法、用法、护法,加强自我防范,防患于未然。
案例分析
中学生某某,小时因父母溺爱,,经常旷课、缺交作业,被学校给予记过处分。但他并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结识了些游手好闲的朋友,经常拿别人的东西不还,后来因携带管制刀具、试图结伙斗殴被公安机关罚款、拘留。但他仍不思悔改,为搞钱玩网络游戏,竟持械多次拦路抢劫,并致人死伤。最终被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问:违法行为可以划分为哪些类?本案例中当事人的行为,哪些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哪些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哪些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
案例分析
拿别人的东西不还,携带管制刀具、结伙斗殴——一般违法行为
拿别人的东西不还——民事违法行为
携带管制刀具、结伙斗殴——行政违法行为
拦路抢劫,致人死伤——刑事违法行为
案例分析
中学生某某,小时因父母溺爱,,经常旷课、缺交作业,被学校给予记过处分。但他并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结识了些游手好闲的朋友,经常拿别人的东西不还,后来因携带管制刀具、试图结伙斗殴被公安机关罚款、拘留。但他仍不思悔改,为搞钱玩网络游戏,竟持械多次拦路抢劫,并致人死伤。最终被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问:本案例中当事人的行为哪个是犯罪行为?为什么说这个行为是犯罪行为(特征)?这类行为有那些危害?这类应受何处罚?这种处罚包括哪些种类?
案例分析
中学生某某,小时因父母溺爱,,经常旷课、缺交作业,被学校给予记过处分。但他并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结识了些游手好闲的朋友,经常拿别人的东西不还,后来因携带管制刀具、试图结伙斗殴被公安机关罚款、拘留。但他仍不思悔改,为搞钱玩网络游戏,竟持械多次拦路抢劫,并致人死伤。最终被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问:这个案例说明了那些道理?(或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之间有何关系?)
这个案例对我们有何启示?(或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联系对我们有何启示?)
这个案例所说明的道理
(1)说明一个人如果不学法、不知法就容易学坏,说明违纪、违法、犯罪有区别也有联系,三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2)说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许多非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说明那种认为年龄小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也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错误的。(3)说明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难免凡违犯纪律的错误,发展下去就可能违法,甚至陷入犯罪的泥沼。
这个案例对我们的启示:
(1)要重视道德修养(2)要自觉遵纪守法(3)要慎重交友(4)要防微杜渐
中学生小鹏经常听到有的同学谈论网上的世界多精彩,便也尝试着去了一次。这一去便一发不可收拾。上起网来什么都给忘掉了。家长、老师多次教

七年级政治感觉法律的尊严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hangbing3215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