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承祯的道教思想李刚一. 司马承祯的生平及著述司马承祯(646-735), 字子微, 法号道隐, 河内温人( 今河南温县) , 茅山宗封为十二代宗师。唐人崔尚《唐天台山新桐柏观颂并序》称其为“晋宣帝弟太常馗之后裔”。祖晟,侍隋为亲侍大都督;父仁最,唐朝散大夫、襄滑二州长史,“名贤之家, 奕代清德”。 1 少好学, 出身官宦之家, 薄于为吏, 年二十一, 遂为道士, 师事潘师正,居嵩山,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师正特赏异之,谓之曰: “我自陶隐居传正一之法,至汝四叶矣”。 2 此后,承祯浪游名山, 止于天台不出,构层轩于坛上,目为“众妙台”,自号白云子。武则天闻其名, 召至都, 降手诏以赞美之。及将还,敕李峤饯于洛桥之东。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为仙宗十友。3“睿宗雅尚道教, 稍加尊异, 承祯方赴召。睿宗尝问阴阳术数之事, 承祯对曰:‘《经》云: 损之又损之, 以至于无为。且心目一览, 知每损之尚未能已, 岂复攻乎异端而增智虑哉!’睿宗曰:‘理身无为, 则清高矣; 理国无为, 如之何?’对曰:‘国犹身也, 《老子》曰: 游心于澹, 合气于漠, 顺物自然, 而无私焉, 而天下理。《易》曰: 圣人者, 与开地合其德。是知天不言而信, 不为而成。无为之旨, 理国之要也。’睿宗深加赏异。无何,苦辞归,乃赐宝琴、花帔以遣之。工部侍郎李适之赋诗以赠焉。当时文士,无不属和。散骑常侍徐彦伯撮其美者三十一首, 为制序, 名曰《白云记》, 见传于代。”4 时卢藏用早隐于终南山, 后登朝居要官, 见承祯将还天台, 藏用指终南山对他说:“此中大有佳处, 何必天台? ”承祯答复说:“以仆观之, 乃仕宦之捷径尔! ”藏用有惭色。 5“开元九年(721), 玄宗又遣使迎入京, 亲受法箓, 前后赏赐甚厚。十年(722), 驾还西都, 承祯又请还天台山, 玄宗赋诗以遣之。十五年( 727 年), 又召至都。玄宗令承祯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置坛室以居焉。承祯因上言: ‘今五岳神祠,皆是山林之神,非正真之神也。五岳皆有洞府,各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山川风雨,阴阳气序,是所理焉。冠冕章服,佐从神仙,皆有名数。请别立斋祠之所’。玄宗从其言,因敕五岳各置真君祠一所,其形象制度,皆令承祯推按道经,创意为之。承祯颇善篆隶书,玄宗令以三体写《老子经》,因刊正文句,定著五千三百八十言为真本以奏上之。以承祯王屋所居为阳台观,上自题额,遣使送之。赐绢三百匹,以充药饵之用。俄又令玉真公主及光禄卿韦绦至其所居修金箓斋,复加以赐赍。”6“至二十三年(735) 告化, 时八十九。制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曰贞一先生,又御制碑文。”7 司马承祯的主要著作有《坐忘论》一卷, 《天隐子》八篇, 《修真秘旨》十二篇, 《修身养气诀》一卷, 《服气精义论》一卷,《修真精义杂论》一卷,《修真秘旨事目历》一卷,《上清天地宫府图经》二卷,《上清含象剑鉴图》一卷,《灵宝五岳名山朝仪经》一卷,《登真系》,《采服松叶等法》一卷,《茅山贞白先生碑阴记》,《素琴传》一卷,《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一卷,《太上升玄经注》、《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一卷 8 。最能反映其道教思想的代表作为《坐忘论》和《天隐子》以及《服气精义论》等。二. 《坐忘论》的生命哲学思想《坐忘论》是讲道教修炼方法的,但涉及许多理论课题,反映了当时道教的理论水平。《坐忘论》集中讲了坐忘收心、主静去欲等道教关于生命修炼的问题, 其中内容多涉及生命哲学的理论课题, 体现了道教生命哲学那种强烈的实证性和可操作性。全书分为“敬信一”、“断缘二”、“收心三”、“简事四”、“真观五”、“泰定六”、“得道七”等七部分, 也就是生命修炼的七个层次、七个步骤,集中讲了坐忘收心、主静去欲的问题。第一“敬信”。他认为:“信者, 道之根; 敬者, 德之蒂。根深则道可长, 蒂固则德可茂”。9 修道者首先必须虔诚地信仰,对所修之事不疑惑,如果“信道之心不足,乃有不信之祸及之,何道之可望乎? ” 10 只有坚信不惑,才能得道, “如人闻坐忘之言,信是修道之要,敬仰尊重,决定无疑者,加之勤行,得道必矣! ”11 这是说诚则信, 信则灵, 故修道的首要功夫是“敬信”。 12 信道之心是生命之道的“根”, 必须真诚地信, 不容有怀疑, 生命的修炼才有灵验。第二“断缘”。所谓断缘, 即是要斩断尘缘, 不为俗累, 进入老子所说:“塞其兑, 闭其门, 终身不勤”的境界。他说: “断缘者, 断有为俗事之缘也。弃事, 则形不劳; 无为, 则心自安。恬简日就,尘累日薄,迹弥远俗, 心弥近道,至圣至神,孰不由此乎? ” 13 就是要斩断“我”的世俗之念。人追求自我, 着眼于自身, 故产生贪欲、恐惧、苦恼等。人本想追求幸福, 得到的却是痛苦甚至生命的毁灭, 怎么办
司马承祯的道教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