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教学基本要点
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的实施,应该以高中语文课标实验教科书实验为核心,重点围绕更新语文教学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转变语文教学方式,改进语文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实验。在开展教学改革实验的时候,需要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来审视高中语文教育的现象和本质。在把握先进教育理论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如语言学、文艺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新思想、新成果,用“多样”、“动态”、“创造”的语文课程观念来理解、指导实践。
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为师生的选择和处理留下了较大的空间,课标实验教科书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求,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实践性。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应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发展取向和学习需要方面的差异,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验探讨。
一、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
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语文课不应仅仅只是传授知识,还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地说,即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植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培养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简略地说,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体现,即:求知、练能、启智、传情、审美。在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使学生在学识方面、在人格方面、在审美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注重学生个体可持续和谐发展的趋势,在语文学习的实践中突出个体从自然存在向社会存在的转化过程的奠基作用。在工具性知识、技能和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及个性风采上,把学生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在课程的实施中,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高中阶段属于基础教育的提高阶段,高中生已有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素质,他们的学习需要学得较高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学习用严密、得体的语言进行交际,在语言运用和语言积累上体现其提高性、综合性、交际性。
高中生的语文思维水平与其语言水平紧密地联系着,所谓语文思维是指主体在听说读写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具体的思维活动与思维能力,包括对交际对象、情景的辨识、判断、听读内容的领悟、把握,说写目的、思路的确定与调整,这种思维活动的发展水平无疑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涵。语文素养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历时性与共时性统一的概念。语言不可能以分解的方式在运用领域中出现,语文不可能像数学分成算术、代数、几何等那样,把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完全分开来
“单项独进”;说话、写作也不能和认识、情感分开来专门培养。听、说、读、写活动虽然可以分别进行,但都是以语文素养为整体,又全面作用于语文素养本身。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现实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从某一单一的教学目标出发,也能取得“全面性”的成效,但这些成效是在水平较低的层面上表现出来的,而这样的效果却犹如五光十色的屏幕,掩盖了降低语文教学质量的原因,使教师难以发现自己的失误,却把“全面性”的效果视为胜利的花环,陷入深深的自我误解,还自认为自己的教学已给了学生“全方位”的营养。这些都是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二、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1、充分利用丰富的人文资源。以汉语为母语的民族语文,包括民族语言文字和以它为符号形成的文本,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也融会了丰富的世界文化,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其充沛的人类智慧,辉煌的人文精神,是高中生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在课程的实施中,应充分利用教科书和各种学习资源,让学生体会人的尊严和价值,珍视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和文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精神世界。
2、体现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经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主要手段是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地启发、引导、指点、示范。高中生的语文实践可以突出两个环节:一是“感受”的实践,二是将自己的“感受”转化为“素养”的实践。“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学生仅仅知道它运用了比喻是不够的,学生仅仅是知道它运用了通感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荷花香的喜爱之情,感受到通过文字描写的荷花香所产生出的特殊的艺术之美。学生“感受”的实践是语文课程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学生的“感受”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就好像可以替朋友买电影票,但决不能代替朋友“感受”电影一样,语文学习中的语感学习、情感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教学基本要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