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阴救度法---- 南怀瑾说佛法中阴救度法---- 真诚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烈; 真诚是焰火, 在高处绽放才愈显美丽; 真诚是鲜花, 送之于人, 手有余香。中阴救度法 1 前言摘生慈悲深广大师 1972 年对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略论”的讲解由于贪嗔痴烦恼, 造作了染污的业行, 它就以习惯势力的形式, 在心中建立了潜在功能。具有这种习惯势力的人, 在死亡后带着由这些染污因素所置定的精神和物质,再次在轮回中受生。有些人, 在过去世为生所积集的业因动力全部耗尽之时, 结束了此生。其他一些人,并未活到他们规定的寿命,由于维持生活的条件不足, 如缺乏必需品, 而死亡了。这叫作非时之死, 或福尽而死, 由于建立此生的业因动力依然存在, 但因前生福德不够, 使今生缺乏顺缘环境。一个人可以带着善的、不善的或中性的心态而死。在第一种情况下, 临终的人可以专心忆念一种善的对象犹如三宝( 佛陀、他的教导和修行的僧) 或他自己的上师由此产生一种信念; 或者他或她可以培养泰然自若无限镇宁的心境, 对任何有情都不起贪心和嗔恚; 或者发慈悲心。这既可由他自己主动要这样作, 也可由他人劝勉而作。如果临终之时能养成这种心态, 他就带着善心而死, 由于这样, 他的转世是上升的。这样的死法是好的。但有时候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虽然不是有意的要去引起嗔怒, 其他人由于神经衰弱, 会触犯临终的人, 弄得他或她发火。也有时候, 亲戚朋友围在床边, 悲痛得引起明显的。不论是或嗔怒, 人如果带着他平时所习惯的罪恶心态去死,那是十分危险的。有的人死于中性的心态, 既不思念崇高的形象, 也不发生贪爱或嗔忿。这三种心态,善的、不善的和中性的,现起于死亡时刻的意识以前。根据经教体系, 这种最后的微细意识必须是中性的。因为不象无上瑜伽续, 经典只讲对待粗心, 不讲如何转变微细心为善心的方法。但合格的密乘行者( 修行密续者) 就能转变临死的微细心为趋向于修行的心识。能这样做,他的修行是很深入的了。任何情况下, 临终之前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因为, 即使一位修行较好的人, 如果在那时被扰乱了, 就将产生明显的嗔恨。这是由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前生不善业行所养成的习惯势力, 它们在遇到不利环境时, 是极易被激发的。就是这些习惯势力提供了堕落为畜生等的动因。同样, 我们也有前生善业所养成的习惯势力, 它们在遇到有利环境时, 会提供往生天人等善道的动因。早就蕴藏在我们意识中的这些功能, 受到系念和执着的滋养, 以导致一种好的或环的转世。因此, 如果一种由恶业所养成的习惯势力被激活了,就将堕入畜生、饿鬼或地狱。同样, 如果一个常作罪行的人, 临终却有向善的心态, 他或她可能转世于一个较好的处境。所以对临终人及其眷属二者来说, 避免产生或嗔怒, 相反的, 引发善良的心态, 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该知道这一点。临终充满善心的人,会有国种从黑暗进入光明的感觉,远离焦急,看到愉快的情境。有重病人的许多实例, 他们在接近死亡时, 尽管病情严重, 却说他们的处境极其安乐。另有些人, 一些小病, 堕入甚大恐怖, 呼吸紧张。他们沉于不善的思想, 会有一种从光明趋向黑暗的感觉,并看到不愉快的形象。有些人因病热量减少, 希求温暖, 这就增强了转世于火烧地狱的习惯势力,他们就再生于极热的地方。另一些人,渴望一种冷的感受,犹如渴求饮些冷水, 这就增强了转世于寒冰地狱的习惯势力, 并与这样的再生发生了联系。因此在临终时以免欲念, 引导思想于有益的境像, 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熟悉的、嗔怒、嫉忌等思想,只要稍遇小事, 就会大闹情绪; 但是对我们的不熟悉的, 譬如诉诸理智, 就要化相当的力气,让他们表现自己。同样,在临终时刻,长期熟悉的心态,往往抢先冒头, 并指导着转世。由于相同的理由, 因为人人都害怕他自己将要毁灭, 就对自我产生了强烈的执着, 这种执着就成了过渡于死生之间的中有态的联络环节, 对身体的贪着, 依次, 就成了建立中有身体的原因。对于肆意为恶的人, 身体的热量先从身之上部退失, 而后从其他部位; 而对于专志为善的人, 热量先从双脚退失。在二种情况下, 热量最后集中于心间, 意识就从此处离开。在生命初始, 意识最初进入母胎中那些精血和合的物质质点, 形成了心脏的中心; 而在死亡时, 意识最后就是从这原来进入的离开的。由此, 中有境界立即现前除非是转世于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或三界之巅的无色界者, 对于他们, 必须经过中有状态。在此状态中, 有情具有转世于何道的众生的开头。中有身全具五根, 也有天眼, 无能阻挡; 并能迅速到达要去的地方。他们能见到与他们的中有地狱、饿鬼、畜生、人、修罗和天也能被具天眼者所见。如果适合于某人习惯势力的转生处沿未找到, 七天之后, 经过一次小的
中阴救度法----南怀瑾说佛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