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改革家王安石.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1021 — 1086 年) ,字介甫,晚年号半山,祖籍江西临川。临川王氏, 自王安石的叔祖始入仕途( 在宋真宗时累官至知州), 而王安石祖父却终身未能入仕。其父王益,虽踏进仕途,却始终沉沦下僚。王益初娶徐氏, 又娶吴氏, 前后育有有七男三女。王安石是王益第三子, 吴氏所生。吴氏娘家是个大族, 书香门第。王安石与知书识字的外祖母感情较深, 幼时从她那里曾受到不少教益。王益任临江军判官时, 在临江军( 治今江西清江县临江镇) 生下了王安石。王安石从小跟着做官的父亲四处周游,博闻强志。王安石的青少年时期,正是北宋王朝“积贫”和“积弱”的时期,这个原本就基础薄弱的封建王朝举步维艰。所谓积贫,意思是: 即由冗官、冗兵所造成的国家财政困难( 国穷), 以及为解决财政困难而扩大赋敛所造成的劳动人民的贫困( 民贫) ;所谓积弱,意思是:即宋王朝对内日益不能控制兵变、民变, 对外日益无力抵御辽、夏王朝的双重侵扰。尽管有远大抱负的人不可能都能取得成功, 但成功人士却都有远大抱负。王安石 17 岁以前,恃才傲物,喜欢吟风弄月,自信能凭自己文学才能博取功名。 17 岁那年夏天,他随任江宁府通判的父亲到了江宁府,才猛然醒悟到“男儿少壮不树立,挟此穷老将安归”。从此潜心钻研学术, 并且以古代曾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契和后稷这类人物自期。王安石天资聪颖, 思维独特, 见解独到, 广泛涉猎, 且能标新立异。“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这是苏轼对王安石的评价。尽管苏轼是寓贬于褒, 但这个评价事实上恰如其分。 1042 年( 北宋庆历二年) ,王安石考中进士,被授予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之职。其后,历任知鄞县、舒州通判、群牧司判官、常州知州、江南东路提点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职。 1063 年(北宋嘉祐八年) ,宋仁宗病死,宋英宗即位,而王安石也因母丧,按规定必须辞去知制诰,回江宁守丧。但这时,王安石已意识到北宋王朝深重的危机。在地方官任上, 他勤政务实,而对他所认为的应兴之利和应除之害都尽力进行兴革, 得到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这一时期, 由于“庆历新政”的影响, 变法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逐渐掀起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革变法、变法改革成为一种风尚。正如陈亮所言: “方庆历、嘉祐,世之名士常患法之不变也。”名士句句都是变法。然而, 应该怎样变法改革却众说绘纭, 莫衷一是。这种状况一方面为日后王安石变法打开了局面, 但另一方面却又给日后打开了局面的王安石变法失败种下了祸根。当时, 王安石受这种思潮的影响,在 1059 年春,曾向宋仁宗写了一封长达五言的言事书。这即是有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在言事书中, 王安石提出的改革意见不具体, 只是着重提到有关政治以至吏治方面的一些问题, 而没有着重谈到根本的社会经济方面的一些问题。然而他却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方针。在后来的变法运动中, 这个理财方针得到了完全地贯彻。但是, 言事书并没有受到宋仁宗及权臣们的注意, 也没有在当时的政治上掀起任何波澜。王安石大概对此也深觉失望, 故而在守丧期满后, 他便留在江宁家中收徒讲学。宋英宗时期, 王安石始终没有出仕。这种轻松的生活,使王安石有时间构想他以后的改革框架。 1067 年( 北宋治平四年)

改革家王安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