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七年级音乐沂蒙山小调.doc.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七年级音乐下册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体验音乐之美,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歌曲风格, 增强学习民族音乐兴趣, 培养学生热爱民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体会歌曲的特点, 了解歌曲中的表现手法,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 尝试进行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进行旋律创编活动。 3、通过欣赏、学唱、竖笛演奏等多种方式, 体验音乐情绪, 参与歌曲演唱和艺术创编活动, 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教学难点:运用“鱼咬尾”创作手法进行艺术创编活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琴教学过程: 一、每周一曲小组竖笛才艺展示。二、导入 1 、说沂蒙说说我们沂蒙山区有哪些旅游生态场所,名胜古迹。 2 、看沂蒙。播放沂蒙景点图片。三、唱沂蒙。 1 、播放《沂蒙山小调》音乐,学生欣赏并小声跟唱,熟悉旋律。 2 、用“啦”模唱曲谱,注意气息的连贯。 3 、填词学唱,注意一字多音的唱法。教师弹琴,学生跟唱。四、忆沂蒙《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抗战时期的 1940 年。当年, 就在下白石屋村, 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阮若珊借助当地的花鼓调创作了初期的《沂蒙山小调》, 后在流传中经过多次加工修改,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沂蒙民歌。这支小调诞生于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 当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 上海歌剧院顾问) 和阮若珊( 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 两位同志创作。 1964 年,华东地区举行民歌会演时,韦友芹用她那甜润的歌喉,演唱了《沂蒙山小调》, 受到陈毅和其他中央首长的称赞, 后被录制唱片, 又一次在全国引起了轰动。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首“山东民歌”已蜚声国内外。为纪念小调的诞生, 当地政府在村前建了一座纪念亭、立了一座纪念碑,亭前的一块天然巨石上刻着小调的原作者之一阮若珊女士于 1999 年8 月 17 日亲笔题写的一行字-- “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 寄托了作者对白石屋、

七年级音乐沂蒙山小调.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xydx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