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尔顿(John Milton,1 608—1 674)是17世纪英国诗坛上一位伟大的清教徒诗人,他“出于同春蚕吐丝一样的需要”①创作出史诗《失乐园》,使之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堪与荷马史诗和但丁的《神曲》相媲美。《失乐园》取材于圣经,据统计引用《旧约》930处, 新约))490处。在此基础上诗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再创造,使撒旦形象比其圣经原型远为复杂生动而更具艺术魅力;同时运用希腊史诗的体裁运思行文,体现出对圣经题材的卓越传承和超越。
一、《失乐园》的圣经题材
溯本推源,会发现希伯来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是全部西方文化的源头,也是西方文学的源头,一如朱维之先生在《基督教与文学》中所论:“欧美文学向以希伯来文学和希腊文学为渊源。希伯来文学思潮在欧洲文学国土中至少要占有半壁江山。希腊文学以荷马史诗和沙弗克尔等的悲剧为主;希伯来文学则以圣经为唯一的代表作品。所以圣经和希腊史诗、悲剧,同为欧美文学底源泉,好像《国风》和《离骚》为中国文学的渊源一样。后代文学都取汲于它而得滋生化养。”②作为一位在基督教文化传统中长大的清教徒诗人,弥尔顿也像其他西方作家一样从圣经中取材,但他又从古希腊文库中汲取营养,表现出鲜明的文学独创性。弥尔顿求学期间就志存高远,他说:“我要创作出伟大的诗篇,这些作品不应是一般粗鄙的恋爱诗人或在阔人家里舞文弄墨之辈,在酒酣耳热之际信口胡诌的狂言乱语。”④1638—1639年间,弥尔顿曾想以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的故事为题材进行创作。都铎王朝时期亚瑟王传奇风靡一时,当权者希望其王族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历史背景,暗示在他们的领导下,古人预言终将再现的古代太平盛世又回到了英格兰,因而该题材在当时显然带有为封建王朝服务的政治色彩。但到1641年,弥尔顿放弃了这一念头,而将圣经题材置于首要地位,决定表现一个更重要的主题——不仅涉及一个民族而且涉及全人类的共同命运——“失去伊甸乐园,直等到一个更伟大的人来,才为我们恢复乐土”。④该主题对弥尔顿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他要写一部圣洁的诗篇,把诗歌创作再度引上圣洁的道路。其实,早在公元4o年,就有人用圣经故事写诗。稍后,基督教教父也长于此道,中世纪神学家更是常在诗中借圣经题材讨论神学问题,如上帝和天使的属性、叛逆者的堕落、基督降生和末日审判,以及人类复得乐园等。从15世纪到17世纪初,这类题材的作品广为流行,内容不断拓展和充实,其通常模式是所谓的“神圣组诗”——一种三部曲——描写天上的反叛和战争、世界的创造,以及人类受诱惑而堕落之事。以后又加上圣经历史,成为四部曲。弥尔顿在继承这种传统模式的基础上予以丰富和发展,写出不朽的史诗《失乐园》。
圣经中关于人类堕落而失去乐园的故事写得简约而含蓄。据《创世记》第2、3章记载,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上帝又取亚当的肋骨造成女人夏娃,使二人结为夫妻,成为一体。上帝建成一个园子,把人安置在其中,吩咐他修理看守园子,可以吃各样树上的果子,唯独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例外,因为人吃它的果子必定死。夏娃受蛇的引诱偷吃了禁果,也让亚当吃,二人吃后眼睛明亮了,,并躲避见上帝的面。上帝对蛇、亚当和夏娃做出宣判,将亚当和夏娃逐出伊甸园。这个貌似简约的故事寓有丰富的内涵,象征性地揭示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弥尔顿由
《失乐园》对圣经题材的传承和超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