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定义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机体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进而在微循环中产生大量纤维蛋白构成的微血栓。该过程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同时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强,导致机体凝血功能障碍而形成出血倾向。*病因感染性疾病占31-43%,细菌感染、病毒性肝炎等恶性肿瘤占24-34%,肝癌、肾癌、白血病等产科疾病占4-12%,羊水栓塞、流产、宫内死胎等手术及创伤占1-5%,大手术、骨折、烧伤、蛇咬伤等*发病机制组织损伤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被激活血细胞大量激活其他促凝物质作用任何一种因素,只要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就有可能发生。**的分期根据发展过程和病理特点,典型的可分为三期1、高凝期2、消耗性低凝期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高凝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各脏器微循环中可有程度不同的微血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凝血系统被激活,凝血酶含量增高所致。此期、、缩短,纤维蛋白原正常或增高,血小板轻度减少。*消耗性低凝期该期有出血症状,也可有休克或某些脏器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由于产生大量微血栓,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大量消耗,加上纤溶系统被激活,血液处于低凝状态。该期及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3P试验阳性。*继发性纤溶亢进期该期出血症状十分明显,严重者可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和休克。由于纤溶系统被激活,纤溶酶大量产生,继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形成,进一步增强纤溶和抗凝作用。*的分型根据发生的速度可以将其分为三种。1、急性2、亚急性3、慢性*
(优质医学)dic的诊断及治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