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认同的交往和经济规律与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华民族认同.doc民族认同的交往和经济规律与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华民族认同摘要:民族间的交往是民族认同发生的前提,民族间交往的状况决定着民族认同发生的强弱;在现代社会,民族内部的经济联系及其利益一致性程度是决定民族认同发生强弱的根本因素。根据民族认同的交往和经济规律,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中华民族只有通过深化对外开放,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在提高民族交往的“广泛度”和“对比度”中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通过完善市场经济,在构建中华民族经济利益共同体中提高中华民族认同感。关键词:民族认同;规律;对外开放;市场经济;中华民族认同中图分类号:C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一6959(2009)05-0028-05一、民族、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界定“民族”一词并非古已有之,而是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初主要指以血缘世袭和文化传承为框架的人们共同体的形式。后来这一概念的指涉对象越来越宽泛,它不仅用来指涉国家共同体之下的各个族群单位,女口“汉民族”、“少数民族”,而且用来指由多族群构成的共同体一国族。这就使民族有了不同层次,费孝通先生认为,在我国,“'民族’这个概念本身应包括三个层次的涵义:第一层是中华民族的统一体;第二层是组成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各个民族,即现在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第三层是组成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各个民族内部还有各具特色的部分,现在称作各种'人'。”根据费孝通先生对我国民族涵义的理解,本文的“民族”是宽泛的,既包括中华民族(国族),又包括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各个民族(族群)等三个层次。目前我国学术界对这种宽泛的民族概念有异议,比如宁骚教授认为“在中国,只有一个民族才能称作民族(nation),这就是中华民族”,而应把“少数民族”改为'少数族群"(ethnicminorities),这样我国少数民族和汉族及其支系皆称为“族群”。宁骚教授的这一提倡,得到了一些学者响应。但仍然还有一些学者在宽泛的使用民族这一概念,在生活中人们更是习惯于把中华民族和少数民族都称为民族。本文之所以宽泛地使用民族这一概念,不仅是出于习惯,更主要的是行文和研究的方便,因为本文的民族认同规律是宽泛的,不需要分为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同时这又和我国抽象、宏观的民族认同概念相一致。关于“民族认同”,如前文所述,由于国内“民族”概念指涉对象的模糊,致使国内对民族认同的界定也较为模糊,国内理论界多将民族认同归为意识范畴,因此对民族认同的定义也以宏观、抽象地试图概括出民族认同的本质为主。王建民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民族成员相互之间包含着感情和硬度的一种特殊认知,是将他人和自我认知为同一民族的成员的认识。郑晓云研究员认为民族认同就是一个民族中的人们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一种归属意识,即对“我”自己属于哪个民族的看法。等等,尽管各位学者表述的方式各有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民族认同的实质就是个体(群体)对所属群体的一种归属。本文的“民族认同”正是在这个抽象意义上使用的,而中华民族认同则是指56个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二、民族认同的交往和经济规律(一)民族认同的交往规律研究表明,民族之间的交往是民族认同发生的前提。当人们与外族进行社会交往时,能够形成他们所在族体与外族不同的判断,“非我族类”的语言、习俗和价值观念等印象会立刻映入他们的脑际,同时对自己族体的归属感和感情依附也随之而生,民族认同由此发生。离开民族间的交
民族认同的交往和经济规律与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华民族认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