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制的背景 3、忽必烈即汗位后,立志变通创新。 2、忽必烈即位前后, “汉法”与“旧俗”之争十分激烈。 1、忽必烈即位前,蒙古旧俗阻碍 社会发展。屠杀游牧二、改制的主要措施 3)具体内容: 2)方案: C、忽必烈认识到中原政治制度的先进。 B、汉族地主官僚的鼓动。 A、统治机构的落后低效与疆域的辽阔形成 巨大反差。 1)原因: 1、政治方面:改革政体按照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宣政院 中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吏户礼兵刑工 A、改革中央机构: 十大行省设澎湖巡检司 B、改革地方机构设置行中书省 C、实行兵民分治政策 D、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开发云南行省 4)影响有效地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E、实行民族分治政策 2、经济方面:农桑立国 A、确定立国方针: 《农桑辑要》 D、重视技术指导: 颁布“农桑之制”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 颁布诏令严禁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 C、完善农业法规: B、建立农业机构: 劝农司、大司农司 1)主要措施 2)影响: 使饱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进入了缓慢恢复发展的时期。农桑立国三、改制的评价 4、忽必烈的改革精神及吸收先进文化的 大度值得我们学习。 3、实行“汉法”加强民族交往和中外交 流,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封 建国家的统治。 1、在改革初期使得北方经济全面恢复。解析与探究 1、当时的中原实行先进的农耕经济,生产力要高于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入主中原只有接受并采用汉法才能统治当地的先进经济和文化。 2、并不全面,主要是因为当时契丹统治的这一地区政治相对清明、赋税相对较轻、社会相对安定的结果。自我测评 3、接受先进的政治制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忽必烈个人的因素。
高一历史忽必烈改制.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