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卷一《南山经》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瑶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①。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gǔ)而黑理②,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③,伏行人走,其名曰狌(xīng)狌④,食之善走。丽[鹿/旨](jī)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⑤,佩之无瘕(jiǎ)疾⑥。①金玉:这里指未经过提炼和磨制的天然金属矿物和玉石。以下同此。②穀:即构树,落叶乔木,长得很高大,适应性强。木材可做器具等用,而树皮可作为桑皮纸的原料。③禺:传说中的一种野兽,像猕猴而大一些,红眼睛,长尾巴。④狌狌:传说是一种长着人脸的野兽,也有说它就是猩猩的,而且它能知道往事,却不能知道未来。⑤育沛:不详何物。⑥瘕:中医学指腹内结块,即现在人所谓的蛊胀病。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yán)木①,多白猿,多水玉②,多黄金③。①棪木:一种乔木,结出的果实像苹果,表面红了即可吃。②水玉:古时也叫做水精,即现在所说的水晶石。因它莹亮如水,坚硬如玉,所以这样叫。③黄金:这里指黄色的沙金,不是经过提炼了的纯金。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fǔ)虫(huǐ)①,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①蝮虫: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也叫反鼻虫,颜色如同红、白相间的绶带纹理,鼻子上长有针刺,大的一百多斤重。这里的虫是虺(huǐ)上古的一种毒蛇,不是昆虫之虫。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niǔ)阳之山,其阳多赤金①,其阴多白金②。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③,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huǐ)尾④,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⑤。①赤金:就是上文所说的黄金,指未经提炼过的赤黄色沙金。②白金:即白银。这里指未经提炼过的银矿石。以下同此。③谣: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④虺:毒蛇。⑤为:治理。这里是医治、治疗的意思。底:这里与“胝”的意思相同,就是手掌或脚底因长期磨擦而生的厚皮,俗称“老茧”。又东三百里,曰柢山,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qū)下①,其音如留牛②,其名曰鯥(lū),冬死而夏生③,食之无肿疾④。①魼:即“胠”的同声假借字,指腋下胁上部分。②留牛:可能就是本书另一处所讲的犁牛。据古人讲,犁牛身上的纹理像老虎的斑纹。③冬死:指冬眠,也叫冬蛰。一些动物在过冬时处在昏睡不动的状态中,好像死了一般。④肿: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①,其名曰类,自为牝(pìn)牡②,食者不妒。①髦:下垂至眉的长发。②牝:鸟兽的雌性。这里指雌性器官。牡:鸟兽的雄性。这里指雄性器官。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b?)訑(shǐ),佩之不畏。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尚鸟](chǎng)[付鸟](fū),食之无卧。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hu?)①。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鸠②,其音若呵③,名曰灌灌④,佩之不惑⑤。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rú)⑥,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⑦,食之不疥。①青雘:一种颜色很好看的天然涂料。②鸠:即斑鸠,一种体型似鸽子的鸟。③呵:大声喝叱。④灌灌:传说中的一种鸟,它的肉很好吃,烤熟后更是味道鲜美。⑤佩:这里是插上的意思。⑥赤鱬:也叫鲵鱼,即现在所说的娃娃鱼,有四只脚,长尾巴,能上树,属两栖类动物。⑦鸳鸯:一种雌雄同居同飞而不分离的鸟,羽毛色彩绚丽。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cún)于东海①,多沙石。汸(fāng)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①踆:通“蹲”,屈两膝如坐,臀部不着地。这里是坐的意思。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①:毛用一璋玉瘗(yì)②,糈(xǔ)用稌(tú)米③,一璧稻米,白菅为席④。①祠:祭祀。②毛:指祭祀所用的毛物,即猪、羊、狗、鸡等家养畜禽。璋:古时一种顶端作斜锐角形的玉器,是在举行朝聘、祭祀、丧葬时使用的礼器之一。瘗:埋葬。③糈:祭神用的精米。稌:稻米也有说是专指糯稻。④菅:茅草的一种,叶片线形,细长,根坚韧,可做刷帚。南次二经山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囱比](pí),东望长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①。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②,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③。有鸟焉,其状如鸱(chī)而人手④,其音如痺(bì)⑤,其名曰鴸(zhū)鸟⑥,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①丹粟:细小的丹沙
山海经.tx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