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症.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主要内容疾病相关知识2病史简介体格检查护理诊断护理措施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症概念发病原因诊断临床表现治疗原则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症定义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病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血液粘着性增高及高龄等是下技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危险因素。其心烟与糖尿病的危害最大,二者均可使周围动脉疾病的发生率增高倍,合并存在危险性更高。其次是高脂血症,尤其是血低密度胆固醇升高,与全身多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及导致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并加以控制,能够延缓动脉硬,的进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风险临床表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一般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受病变进展的速度、侧支循环的多寡、个体的耐受力等多种因素影响。症状一般由轻至重逐渐发展,但在动脉硬化闭塞症基础上继发急性血栓形成时,可导致症状突然加重。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如畏寒、发凉等。之后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这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特征性症状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患肢疲劳、酸痛,被迫休息一段休息后症状可完全缓解,再次行走后症状复现,每次走的距休息的时间一般较为固定;另外,酸痛的部位与血的仁在相关性。病变进一步发展,则出现静息痛,即在患息在肢端疼痛,平卧及夜间休息时容易发生。最终肢体坏疽,多由轻微的肢端损伤诱发。,可能存在多种伴随疾病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需全面检査,包括血压、血糖、血脂测定,及心、脑血管评估等2特殊检查(1)节段性动脉收缩压测定测量下肢动脉不同平面的压力水平并双侧对比,如动脉存在明显狭窄,则其远端压力明显降低,可初步确定动脉有无病变及其部位(2)踝肱指数(AB)应用多普勒血流仪与压力计,测算下肢踝部动脉收缩压与上肢肱动脉收缩压之比。静息状态下AB一般在091-130之间,高于130提示动脉管壁僵硬不易压瘪;AB|~041之间提示存在轻中度缺血:AB040,提示存在严重缺血。另外还趾臂指数(TB)可以了解末端动脉病变情况。(3)经皮氧分压测定通过测定局部组织的氧分压,可间接织的血流灌注情况,评价缺血程度:并可用来判断肢端溃场图愈合趋势,经皮氧分压过低,提示伤口不易愈合。4)彩色多普勒超声为常用筛查手段,可见动脉硬化斑块,管腔狭窄、闭塞等。该方法无创、方便且花费较低,但对于治疗的指导意义不大(5)CT血管成像(CTA)已成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首选检査方法,可清楚显示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明确诊断,并为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帮助。不足之处是由于需使用含碘造影剂,对肾功能可能造成影响,肾功能不全者慎用(6)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同CTA,亦可为下肢动脉动脉硬化闭塞症提供明的影像学诊断,优点是无需使用含碘造影剂,但对钙化的分辨能力差,并可会高估病变的严重程度(7)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金标准,能显示病变部位、范围、程度、侧支循环情况,延迟现象可评价远端潹岀道DSA对于病变的评估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有条件的医院可在造影的同时行血管腔内治疗,,应整体看待和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严格戒烟等,并积极诊治可能伴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在医生指导下加强锻炼,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并注意足部护理,避免皮肤破损、烫伤等。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早、中期患者,或作为手术及介入治疗的辅助。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血管扩张及促进侧支循环形成的约物κ酉洛他唑、安步乐克及前列腺素类药物等2手术治疗的是重建动脉血流通道,改善肢体血供。手术指征包括:重度间静息痛,溃疡或坏疽。手术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血管病变的部范围、程度、流出道及患者的身体承受能力等(1)动脉旁路术应用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于闭塞血管近常血管之间建立旁路,分解剖内旁路与解剖外旁路。解剖内常的动脉血流方向构建,符合人体的正常生理结构,为首选的法解剖外旁路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以及解剖内旁路走行区存在感染的患者(2)动脉内膜剥脱术适用于短段主、髂狭窄或闭塞的患者,由于腔内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已较少应用,多作为动脉旁路术的辅助,以利构建良好的吻合口(3)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为微创治疗方法,手术风险低,恢复快。该方法经动脉穿刺,输送球囊导管至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扩张、重建动脉管腔,结合血管腔内支架的使用,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以往该技术仅应用于短段病变,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对于长段闭塞性病变也可成

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
  • 文件大小3.43 MB
  • 时间20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