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承载力测度与对策》总报告概要主要观点、结论及对策京津冀作为中国首都所处地区,也是中国三大城市群之一,区域资源承载和生态容量究竟有多大?最大极限能承载多少人口?哪些是区域承载力最突出的“短板”?怎样突破瓶颈、建设生态宜居家园?这些都是区域发展急需回答的现实问题。本书的目的理论研究上—要对承载力理论进行再认识,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视角;■实证研究上——摸清底数,把握趋势,为京津冀三地政府制定战略和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对策研究上——探寻如何“缓解承载压力”和“增强承载能力”的有效路径。、研究京津冀承载力的多重视角我们认为,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承载力需要有更宽阔的视野和全新视角,才能更贴近实际。不仅要研究单要素自然承载力,还要重视研究综合承载力,不仅要研究城市承载力,还要重视研究区域承载力,不仅要研究绝对承载力和现实承载力,还要有相对承载力的意识并注重发现和挖掘潜在承载力。(四对关系)、土地、水等资源承载力、生态载力到复合承载力的发展历程,是因为人类所依存的环境不仅仅是自然生态环境,还依存于人工环境系统以及社会经济支持系统的复合环境之中木研究认为,综合承载力是由自然环境承载力和人工环境承载力两大部分组成,二者共同承载着人口及其社会经济活动,并受社会经济支持系统的影响和制约。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人口、污染物等承载对象〕综合承载力自然环境承载力人工环境承载力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社会设施交通通学校医院水资源水电气热体设施矿产资谁水环境也下管网等森林资源等生物物种等社会保障等11综合斯力示盒■其中,自然环境承载力亦称第一环境承载体,是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工环境承载力亦称第二环境承载体,也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得以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承载体人工环境承载力(第二环境承载体)基础设施通信、水电气热、管网等财济社会设施零医院、体育文化设施等技收术承载与被承戟作用与反作用化支官技持社会软环境支持系统自然环境承载力(第一环境承载体)自然资源:土地、水、矿产、森林等资态环境:大气、土壤、水环境、生物物种等图2综合承载力与社会经济支持系统的关系图人工环境承载力上,它对承载对象(包括人口规模、人口消费压力、污染物等)具有承载能力;下,它对自然环境承载力产生一定的承载压力。其承载能力一旦超过了极限,同样也会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如北京“”一场暴雨,暴露出北京城市基础设施的脆弱和软肋地下管网承载能力的极限,给我们敲响了城市安全的警钟因此,仅仅研究单要素自然环境承载力是不够的。只有当我们的研究视角从自然承载力扩展到综合承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野手段和路径才能更宽、更多、更符合发展实际。,这在城市化初期单个城市发展阶段是必要的。但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任何城市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系统。城市本身所拥有的资源条件是有限的但可以通过开放和交换,获取和占有其它地区的资源来实现城市的持续发展。尤其对像首都北京这种人口超千万、资源生态环境难以承载重负、出现“大城市病”的超巨型城市来说,非常需要具有区域的宽阔视野,把城市的发展置于更大的区域范围之中。城市自身的承载压力,有可能在区域范围内去疏解;自身无法解决的资源环境“短板”,有望在区域范围内去“接长”;周边城市地区的资源优势,有可能通过功能互补成为自己的资源优势因此,■从承载力的目标设定来看,在同样的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相对于不同的目标设定来说,“地球最多能养多少人”与“地球最适宜养多少人”是有很大差别的。前者只满足生存的基本标准,后者满足生活富裕、环境宜居等理想或最优目标。因此,在预测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时,需要考虑目标设定以及运用可能满意度等方法来研究■从承载力的供需关系来看,城市对某一要素的需求越多,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相对承载压力就越大。因此,在测度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时,需要考虑承载压力与支撑能力两方面因素■从承载力与社会经济支持系统的关系来看,如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经济实力越强,其人工环境承载能力也就越强。人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越强,其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程度就越低。
土地资源承载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