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中国的土地资源,到底能够养活多少人?
这决定于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也取决于人口的食物消费水平。这方面最有影响的研究要数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在1990年前后所做的估算,,按人均500千克/年的消费水平计,。这就是著名的“16亿人口说”。
一、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涵义及其研究意义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物质、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内涵:(1)生物生理特性的人口承载量,把人均食物消费水平压缩到只能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最低水平,估算的区域土地最大可供养的人口数;
(2)基于现实条件的人口承载量,根据现有食物消费水平,参照可预见的生活标准、生产力水平和土地资源消长状况;
(3)土地资源的极限(理想)人口承载量,假设影响土地生产力的自然因素处于最有状态,资源管理近乎尽善尽美的理想情况下,土地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限度。
土地承载人口的限度与土地生产力成正比,与人口生活水平成反比,而土地生产力又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因此,一定的生产条件和一定的生活水平式计算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关键因素。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①查明不同的投入水平下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能力;
②确定和预测区域性粮食安全;
③为合理的农业政策和人口政策,指导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意义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反映的是土地生产力对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增长的限制目标,因此,它对土地、人口、食物与发展等均有一定的预警功能。进行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测算出区域内不同消费水平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对指导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编制国民经济规划,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保证土地资源的的可持续利用都具有重要作用。
影响土地生产潜力的因素
(1)土地资源的数量:主要考虑耕地、草地和可利用水域等土地面积,
(2)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主要由土地资源的各种属性决定,如光照、气温等气候因素;土壤质地、pH值等土壤因素;土地区位等社会经济因素;
(3)投入水平:物质和科技,农药、化肥等;改良的种子、科学管理方法;
(4)生活水平:食品数量;
(5)时间尺度:确定研究所针对的时期,预测相应时期人口、投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等的变化情况。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方法
第一步
是根据“一定的生产条件”计算出土地生产力;
第二步
根据“一定的生活水平”计算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数量,即土地资源承载力。
因此:从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土地生产力的关系出发,可以认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核心就是土地生产力。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方法
1、ECCO(Enhancement of Carrying Capacity Options)模型
运用资源统计量系统评价一个国家的土地人口承载力,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纳入统一系统,综合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模拟不同备选方案下人口与承载力之间的动态变化,找出在人口变化的情况下仍能保证国家持续稳定发展的一整套政策。
该方法已在肯尼亚、毛里求斯和英国应用。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