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AIDS)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所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病毒主要侵犯和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临床表现由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发展为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和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最后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病原学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分二个型:HIV-1和HIV-2单链RNA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科结构:圆形或椭圆形,外层为类脂包膜,内部为圆柱状核心。HIV既有嗜神经性,又有嗜淋巴细胞性,CD4+T细胞是其主要靶细胞。病原学抵抗力:对热敏感,对酒精、漂白粉敏感对甲醛、紫外线和γ射线不敏感。感染后免疫:感染后中和抗体很少,作用弱。流行病学流行现状:1981年在美国首次发现爱滋病病例目前,全世界已有150个以上国家发生本病。艾滋病毒感染者的人数已经超过5000万人,(90年以前,1000万/22万,1993年,1600万/250万,1998年,3340万)每年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500万人以上。已经有超过2500万人死于该病。1985年中国首次发现爱滋病病例。我国现在正处于AIDS的高速增长期,如果不花大力气控制,专家预计到2010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会超过1000万。艾滋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是非洲和东南亚地区。HIV-2主要限于西非。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病毒主要存在于:血液、精子、子宫和阴道分泌物中唾液、眼泪、乳汁中也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但病毒含量较少流行病学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主要传播途径输血注射传播途径:我国母婴传播:感染率约为15-35%其他传播途径:器官移植、人工授精一般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如:工作、劳动、握手、拥抱以及公用餐具、厕所、电话、浴池等。流行病学易感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男同性恋者性乱交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和多次输血者。发病年龄主要是50岁以下的青壮年发病机制CD4+T淋巴细胞在HIV直接和间接作用下,细胞功能受损和大量破坏,导致细胞免疫缺陷。其他免疫细胞也不同程度受损,导致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艾滋病病人的护理内容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