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上篇中国哲学史下第六讲朱熹上篇心性论居敬穷理程门后学的分化贰中和旧说目录金中和新说建《仁说》格物致知补传钱穆评朱熹◆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开创儒学,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主要骨干北宋理学兴起,乃儒学之重光。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此两人,先后矗立,皆能汇纳群流,归之一趋。自有朱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乃重获新生机,发挥新精神,直迄于今。,其他百家众流,莫不欲自辟蹊径,另启途辙,而孔子朱子矗立中道,乃成为其他百家众流所共同批评之对象与共同挟击之目标。(钱穆《朱子新学案》)二程后学的分化◆二程一一谢良佐(上蔡先生)一一胡安国一一胡宏(湖湘学派)一一张栻◆二程一一杨时(龟山先生)一一罗从彦一一李侗(道南指决)、朱松一一朱熹二程一一谢良佐(上蔡先生)一一胡安国胡宏(湖湘学派)一一张栻◇上蔡先生初造程子,(案:时程明道知扶沟事,谢上蔡习举业已知名。)程子以客肃之。辞曰:为求师而来,愿执弟子礼。程子受之,馆于门侧,上漏旁穿,天大风雪,宵无烛,昼无炭,市饭不得温。程子弗问。谢处安焉。如是瑜月,豁然有省,然后程子与之语。([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心谢良佐:“穷理则能知天之所为。知天之所为则与天为一,与天为一,无往而非理也。穷理则是寻个是处。有我则不能穷理,人谁识真我?何者为我,理便是我。穷理之至,自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宋元学案》)心谢良佐:“心有知觉之谓仁。”(《宋元学案》二程一一杨时(龟山先生)一一罗从彦李侗(道南指决)、朱松一一朱熹◇游杨(案:游酢、杨时)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尺。(《二程外书》)◇明道在颍昌。先生寻医,调官京师,因往颍昌从学。明道甚喜,每言曰:杨君最会得容易。及归送之出门,谓坐客曰:吾道南矣。(《二程外书》)◆杨时:《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学者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际以心体之,则中之义自见,执而勿失,无人欲之私焉,发必中节矣。(《宋元学案》)朱熹的早年经历◆高宗建炎四年庚戌,秋,九月甲寅,先生生十年庚申,十一岁,受学于家庭。(年谱:时韦斋为吏部员外郎,以不附秦桧和议,出知饶州,请祠居于家。初韦斋师事罗豫章,与李延平为同门友。闻杨龟山所传伊洛之学,独得古先圣贤不传之遗意,于是益自刻厉,痛刮浮华以趋本实。日诵大学、中庸之书,以用力于致知诚意之地。自谓卞急害道,因取古人佩韦之义,名其斋曰韦斋,以自警焉。)心十三年癸亥,十四岁,春三月辛亥,丁父韦斋先生忧。禀学于刘屏山、刘草堂、胡籍溪三先生之门。朱熹因禅学而得举年谱:十八年戊辰,十九岁春登王佐榜进士,夏准勅赐同进士出身◇尤焇《题大慧语录》:大慧说法,纵横踔厉,…今举平昔闻见二则:朱文公少年不乐读时文,因听一尊宿说禅,直指本心,遂悟昭昭灵灵一著。十八岁请举,时从刘屏山,屏山意其必留心举业,暨搜其箧,只《大慧语录》帙尔。次年登科。故公平生深知禅学骨髓,透脱关键,此上根利器,于此取足者也。早得子潘子善丈云尔。(案:尤焰是尤袤之孙,尤袤和朱熹是最相知的同年。潘时举(子善)是朱熹精《尚书》学的高弟子。见束景南《朱子大传》页83)(《佛祖历代通载》,卷三十)朱熹因禅学而得举◇某年十五六时亦尝留心于此(案:禅学)。一日在病翁所会一僧与之语,其僧只相应和了说,也不说是不是,却与刘说某也理会得个昭昭灵灵底禅。刘后说与某,某遂疑此僧更有要妙处在,遂去扣问他,见他说得也煞好。及去赴试时,便用他意思去胡说。是时文字不似而今细密,由人粗说。试官为某说动了遂得举。(小注:时年十九)(《朱子语类》,卷一百四)二十三年癸酉,二十四岁。夏,始见李先生于延平。◇年谱:沙县邓迪天启尝曰:“愿中(案即李延平李侗)如冰壶秋月,莹澈无瑕。”韦斋深以为知言,先生少耳熟焉。至是,将赴同安(时朱熹已被任命为同安县主簿),特往见之。
中国哲学史-朱熹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