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概念:(参照讲稿与《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城市: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城市是一定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城市的行政概念,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建制镇。国家要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县城均设建制镇。城市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和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结构规划:一般以郡为单位编制,,并为局部规划提供格局;协调公私营部门的决策以及向政府和公众阐明有关结果和建议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广大农村为基础,由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相互联系的城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城镇体系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阶段,即应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和布局。城镇化:所谓城镇化,就是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表现: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三结构,一网络”:城镇体系的职能类型结构、等级规模结构、地域空间结构以及网络系统组织。城市产业结构:是指城市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其中包括每个产业中部门行业的组成及其关系,及部门结构关系。老龄型城市: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的人口型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呈现“老年型人口”的城市或社区就称为“老年型城市”或“老年型社区”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通常以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顷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就业密度: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城市规模: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城市人口:指那些与城市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生活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了城市的社会主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建设的参与者,又是城市服务的对象城市用地: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予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城市用地包括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两大类。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四区”“四线”:禁建区,限建区,宜建区,已建区绿线-城市绿地控制线蓝线-水线,江湖河海等水系的控制接线紫线-历史文化名城内的省,市街区,历史文物保护控制线黄线-城市基础设计用地控制界线门槛理论:是对城镇与工业区发展规模进行经济论证及其基本建设投资进行计量分析的一种理论。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自然条件在空间上的投影,是城市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表现了城市各物质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城市形态:是指一个城市的全面实体组成,或实体环境以及各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形成。城市道路网密度:城市建成区或城市某一地区内平均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上拥有的道路长度。物流中心:处于枢纽或重要地位的、具有较完整物流环节,并能将物流集散、信息和控制等功能实现一体化运作的物流据点。换乘中心: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TOD)是规划一个居民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BRT:快速公交系统(BusRapidTransit)的简称,是一种来源于巴西库里蒂巴介于快速轨道交通(RapidRailTransit,简称RRT)与常规公交(NormalBusTransit,简称NBT)之间的新型公共客运系统,是一种大运量交通方式,通常也被人称作“地面上的地铁系统”。它是利用现代化公交技术配合智能交通和运营管理,开辟公交专用道路和建造新式公交车站,实现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达到轻轨服务水准的一种独特的城市客运系统。城市生态建设:是按照生态学原理,以空间的合理利用为目标,以建设科学的城市人工化环境措施去协调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协调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关系,使人类在空间利用方式、程度、结构、功能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为城市人类创造一个安全、清洁、美丽、舒适的工作、居住环境。城市环境规划:在城市范围内,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措施,以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以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适宜的环境。城市环境区划(environmentalzoning)根据特定区域环境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其空间分
总体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