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辛弃疾(南宋)一、原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二、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里回到响彻号角声军营。军营将士全部能分到犒劳烤牛肉,让乐器奏起雄壮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卢一样,跑得十分快,弓箭像雷霆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完成替君主收复国家失地大业,博得天下生前死后美名。只可惜(现在)已白发丛生!三、解题:这首《破阵子》选自《稼轩长短句》。陈同甫是陈亮字。史称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在政治上一直坚持抗战,和辛弃疾是志同道合好友,多所唱和。这首词写是作者对抗金军旅生活和收复失地、建功立业向往,以激励陈亮,表现了作者至老不衰爱国热情。“壮词”意思是壮怀猛烈之词。四、赏析《破阵子》塑造了一个壮岁驰骋疆场、暮年壮心不已英雄形象,这是词人理想自我化身。上阕经过沙场点兵场面描绘,表现了将士昂扬斗志。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富有特征性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环境。开头两句写军营里夜和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号角声。上句是看,此句是闻。“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突出地表现了雄壮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战斗情绪。“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预示着鏖战立即开始。下阕经过想象,表现主人公收复中原、报效国家宏愿,和壮志难酬悲痛之情。“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神情。“可怜白发生!”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壮志无从实现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照应,全部是描写现实,又和中间梦境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理想和现实矛盾,从而更有利表示了词人壮志难酬悲愤。全篇全部是极为热烈兴奋语句,而结尾“可怜”五字,却急煞急转,形象全非,可怜”是在大敌目前、民族危难日益深重关头,把一个以身许国志士从她战斗岗位上撤下来,置于无所用其心闲散境地;“可怜”是一生理想化为泡影,“最终一句使全首词感情起了改变,使全首词成为悲壮而不是雄壮。最终一句写出了现实和理想大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悲愤,也一样是陈亮悲愤。五、写法她这首词结构布局奇变。通常词分片作法,大抵是上下片分别写景和抒情,这个词调依谱式应在“沙场秋点兵”句分片。而这首词却把两片内容紧密连在一起,过变不变(过变是第二片开头)。六、作者介绍辛弃疾,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悲愤,对当初执政者屈辱求和颇多训斥;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作品。题材宽广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思想意境,提升了词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七、写作背景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当初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样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