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考点整理第1章景观生态学概念及发展景观生态学20世纪30年代在欧洲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景观生态学在北美才受到重视。现代景观生态学→(偏实践)→,现代植物学和自然地理学先驱洪堡把景观作为科学地理术语提出,并以后形成作为“自然地域综合体”景观含义。19世纪中期Haeckel把硕士物和环境关系科学称之为生态学。自20世纪30年代德国生物地理学家特罗尔(1939)提出景观生态一词以来,景观概念被引入生态学并形成景观生态学。生态:是指生物生理习性和生活习性及其和生存环境全部关系总和。生态学:是硕士物和其环境相互关系科学。(《一般生物形态学》中首次提出)生态学理论基础建立在进化论物种起源“自然选择”和“最适者生存”两项基础标准上。景观:以类似方法反复出现,相互那个若干生态系统聚合所组成异质性土地地域。(1986,Forman&Godron)狭义指几十平方千米至几百平方千米范围内,由不一样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异质性地理单元。广义指从微观到宏观不一样尺度上,含有异质性或斑块性而空间单元。(景观含有异质性尺度性)景观生态学: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动态改变一门学科,即研究相互作用生态系统所组成异质地表结构、功效和动态。(1)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斑块、廊道和基质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基础模式,普遍适适用于各类景观,包含荒漠,森林。农业,草原、郊区,和建成区景观。斑块:是景观空间百分比尺度上所能见到最小异质性单元,即一个具体生态系统。廊道:指不一样于两侧基质狭长地带,能够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斑块,连接度,节点及中止等是反应廊道结构特征关键指标。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相对同质且连通性最强背景地域,是种关键景观元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性质,对景观动态起主导作用。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全部是组成并用来描述景观空间格局一个基础模式。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不仅是经管结构、功效和动态描述更为具体形象,而且有利于考虑经管结构和功效相互关系,比较她们在时间上改变。(区分这三种和观察尺度相联络,往往含有相对性。某一尺度上斑块可能成为较小尺度基质,也可能是叫大尺度廊道一部分。(2)景观结构和格局景观结构:景观组分组成及其空间分布形式。景观结构特征是景观性状最直观表现形式,也是景观生态学研究关键内容之一。包含景观空间特征(如景观元素大小,形状及空间组合等)和非空间特征(如景观元素类型、面积比率等)两部分内容。景观格局:通常是指景观组分空间分布和组合特征。(两个概念均和尺度相关概念,表现为大结构中包含小格局;大格局中包含小结构。景观结构分析是景观生态学研究基础,格局、异质性和尺度效应是景观结构研究多个关键领域。)(3)异质性异质性:在一个景观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变异程度,是景观区分于其它生命层次最显著特征,即生态系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不均匀性和复杂程度。(4)尺度尺度:指研究对象空间和时间细化水平。(景观尺度在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景观生态学研究对象和三者之间关系研究对象关键为景观结构、景观功效和景观动态。景观结构、功效和动态是相互依靠、相互作用。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功效而结构形成和发展又受到功效影响。景观结构和功效全部肯定地要随时间发生改变。景观功效改变可造成其结构改变。景观动态,往往是像森林砍伐、农田开垦、过分放牧、城市扩展等,和由此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植物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其它生态景观功效方面破坏。第2章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关键基础理论:系统论、等级理论、地域分异理论(1)系统论:是一门利用逻辑学和数学方法研究通常系统运动规律理论,从系统角度揭示了客观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联络、相互作用共同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系统论基础标准:整体性标准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之间辩证关系是该标准突出特点。关联性标准、结构性标准、开放性标准、动态性标准(2)等级理论(3)地域分异理论概念:景观作为一个系统除含有整体性外,还含有地域性,即地域分异规律性,它是指景观在地球表层按一定层次发生分化并按一定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现象。关键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复合种群理论、渗透理论(1)均衡理论P37麦克阿瑟和威尔逊1967年提出“均衡理论”填补了“物种—面积”关系公式分析上缺点,企图用一个更深入动态标准去填补在分析上缺点。以麦克阿瑟、威尔逊于196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提出均衡理论为标志,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进入到一个更新和更成熟境界。1921和1922年,以阿伦尼乌斯和格里森研究结果为代表,曾建立了一个说明基础规律经验模型。揭示出物种存活数目和所占据面积(空间)之间通常标准。S=CAz通常来说,灭绝率随面积增加而减小(灭绝效应);迁入率随隔离程度增加而减小(距离效应)。对于某一
南林景观生态学考点整理样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