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以底、面两木板相合而成。底、面上各有部分镶嵌零件。琴轸(弦轴)上结绒扣由承露穿出,琴弦一端达蝇头和绒扣相扣合,一端绕过龙龈缠于琴背雁足上。整个琴体即是共鸣箱,面板同时又是指板,底和面间中空部位称琴腹。琴面:琴面是琴体上面一块琴板,它是古琴最关键部分。琴面呈弧形,自项以上逐步低头至“岳山”称为“流水处”,也称“岳流”。琴面是用梧桐木制成,“岳山”和“承露”另用紫檀或花梨等硬木雕成镶入面板,尾部“龙龈”和“冠角”亦然,十三个徽位用螺蚌或金玉镶嵌。 琴底:琴底是琴底板,用楸梓木制成。其肩下开有长方形或圆形音孔,称为“龙池”;足后尾前音孔,称“凤沼”;腰中近边处开两个小方孔,为足孔,上安两足叫“雁足”;首部两旁倒垂两足,名为“凫掌”,“雁足”、“凫掌”全部是用硬木镶嵌。 琴首:琴首纵面形如复舟,中开偃月形一穴,名为“舌穴”,穴中凸出部分称“凤舌”。 琴腹:琴额部岳内留实木名叫“项实”。项实后整个是“槽腹”。腹中正对琴底池、沼两处微微高起部位名为“纳音”;安雁足处亦留实木,称作“凤腿”;肩下腹中设一圆柱(顶住底面),称“天柱”;腰下方称“地柱”。 以上是古琴大致结构情形。现存最早图示是南宋田紫芝所辑:《太古遗音》(明初袁均哲刻本)中琴面、槽腹、琴背三图,、二处显著讹误外(“冠线”高“七分”应,是七厘之误。中徽至尾深四寸二分,是四分二厘之误。此二处错误,后世琴书多照录。)基础尚属正确,可作参考。现将结构制度中部分关键性问题,详为考订以下:(一)底面厚度琴书中谈面板厚度多笼统而言。唯一例外是唐李勉在她《琴记》中最早提出了厚度分布:“其身用桐木,岳至上池厚八分或七分半,上池以下后六分或五分,至尾或四分半。”实属难能可贵!其它文件上不谈厚度分布,也可能是视为秘诀,不愿轻传。笔者所藏明益王所制“碧天凤吹”琴,拆修是量得项部面厚五分四厘,中部及尾中厚四分半,周围厚三分四厘;琴底中厚三分六厘,尾中厚三分,周围厚二分七厘。卫仲乐先生所藏仲尼式琴,尾部面板穿一孔,孔靠弦一侧厚二分四厘,靠边一侧厚二分,可见面板有由中至边是逐步减薄。古代高手制琴不仅底、面、首、尾厚度有别,周围和中心也是不尽相同,这完全合乎现代音响学原理。(二)槽腹深度在宋代著述中,《碧落子》定腹深为七分,《断琴记》、《斫琴秘诀》和《太古遗音》全部小于此制。但传世唐宋古琴全部往往大于此制。如“鹤鸣秋月”腹深八分半,“一池波”腹深九分,“长风”、“飞瀑连珠”腹深八分等。《古琴考》所记:“李公路收雷威百纳琴,云和样,内外皆细纹,腹内容三指。”据此估量腹深当在一寸二分以上。说明古人也曾有加深槽腹创制,很有参考价值。槽腹深度决定着共鸣箱大小,从音量角度来考虑,槽腹不宜过浅是能够肯定。唐琴因为弧面圆,琴体厚(如张越琴厚二寸三分,“一池波”后二寸一分),侧槽腹自然较深。(三)纳音文件称此法自唐代雷氏始。《苏东坡笔记》云:“雷琴独有余韵,应指反复噫喑不已。蜀僧有省涓者,欲求其所以然而不可得,乃破其所藏雷琴求之,声出于两池之间。当两池处其背微隆,仅若韭叶然,声欲出而隘,裴徊不去,乃有余韵。此最不传之妙”。这是对纳音最早叙述。顾恺之斫琴图之中上方槽腹图中,所见二条深色隆起,似为纳音形制。至于纳音设置是否自晋代已经有,仍需深入研究。 传世古琴纳音高低颇不一致。有古琴,因为几百年间磨损,纳音多隐而不显。
古琴的结构样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