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丹毒治疗.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丹毒(erysipelas)系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真皮炎症。中医称为火丹、流火。〖临床特点〗一、病因: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二、先驱症状:畏寒、全身不适、高热,39~40℃三、好发部位:小腿、颜面部。四、皮损特点:鲜红色水肿斑,表面紧张发亮,边界较清楚,严重者可发生水疱Fig1。五、全身症状: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等六、自觉症状:压痛明显,局部皮温高七、预后:复发性丹毒引起慢性淋巴水肿,下肢反复发作可导致象皮肿。八、实验检查: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白细胞增高〖鉴别诊断〗接触性皮炎、蜂窝织炎、癣菌疹〖预防治疗〗治疗原则:积极抗菌,早期、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一、全身治疗: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480~800万单位/日静点,过敏者可用红霉素二、积极治疗局部病灶如足癣、鼻炎等,下肢应抬高患肢。三、支持疗法,对症处理。四、局部治疗:呋喃西林液湿敷,外用抗菌素类软膏:如百多邦软膏等五、物理疗法:紫外照射、音频电疗、超短波、红外线等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其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或粘膜破伤而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本病可在原部位反复发作,称复发性丹毒。患病日久,可引起慢性淋巴水肿。发生在小腿的慢性淋巴水肿,亦称象皮腿。丹毒的典型病理变化是真皮高度水肿,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真皮中有广泛的脓性白细胞浸润,可深达皮下组织。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血中白细胞增高,可诊断为丹毒。但应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织炎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外界刺激物的病史,无全身症状,有瘙痒;蜂窝织炎为境界不清的弥漫性浸润潮红,显著凹陷性水肿,不软化破溃,愈后结疤。丹毒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并适当隔离。如病在下肢,则应卧床,抬高患肢。药物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口服或静脉滴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口服红霉素或磺胺类药物。局部可外涂20%~30%鱼石脂软膏,%雷夫奴尔溶液湿敷。什么人易患丹毒? (1)与体表慢性病灶有关颜面丹毒多由鼻、咽、耳等处的病灶而引起,特别是鼻炎患者以及经常用手挖鼻的人容易患丹毒;下肢丹毒则多由足癣或下肢外伤引起。(2)与机体免疫力降低有关营养不良、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以及肾性水肿,皆为本病的促发因素。因此,即使是鼻炎和足癣也应积极治疗,并且不要养成用指甲狠挖鼻孔的习惯。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患有肾性水肿时,更应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完好无损。中医如何治疗丹毒? 中医学认为,丹毒的病因以火毒为主,可由风湿热诸邪化火而致。其中发于颜面者,又称抱头火丹或大头瘟;发于下肢者,称为流火;发生于新生儿或小儿的丹毒,称赤游丹或游火。辨证论治可分为四型。(1)风热火炽证见于头面、耳项、臂膊等处,灼红,重则双目合缝,不能睁开。伴见口渴引饮,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治以散风清热解毒为主,方以化斑解毒汤加减。(2)肝经郁火证发于胸腹、腰背、胁肋、脐周等处,红肿,向四周扩展,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以清肝利湿解热为法,方以柴胡清肝汤加减。(3)湿热火盛证常发于下肢腿股、足背等处,红肿灼热,向上蔓延,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行走困难。伴见纳少,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解毒为法,方以利水渗湿汤加减。(4)毒热入营证重证者范围较大,可见神昏谵语,躁动不安,恶心呕吐等诸逆证。治以凉血解毒,清心开窍,方用清温败

丹毒治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xlw2015
  • 文件大小61 KB
  • 时间20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