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复习知识整合第一部分1、了解一些概念文化P6、世界文化、民族文化P31、传统文化P39、外来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中华各民族文化P70、中华区域文化P31、P68、大众文化P87、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P89、先进文化P97、落后文化P90、腐朽文化P91、糟粕文化P90、封建文化、经典文化、流行文化P892、有关“特点”(1)文化的特点P6:①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从文化与人的关系看,文化是一种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③从文化与物质的关系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2)文化影响人的特点P15-16: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潜移默化”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前者更强调影响的方式,后者更强调影响的时效性。)(3)传统文化的特点P42: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民族性(4)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P62-70: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有包容性特点。(5)文化生产和消费的特点P87、88: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流通;多种选择,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需求。(6)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的特点P89:先进的、健康的,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人民喜闻乐见。(7)当前文化生活现状的主要特点P93: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带来“喜”、文化市场的发性和传媒商业化----引发“忧”;各种各样文化吸纳又排斥、融合又斗争、渗透又抵御,相互交织、相互激荡。3、有关“文化感召力(民族凝聚力、民族团结、民族情感)”的知识(1)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P11(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P42(3)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P50(4)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P70(5)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精神支柱、精神动力、民族之魂。P71(6)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是爱、勤劳勇敢、自强不息P73。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P74(7)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P98(8)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P103(9)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爱国为荣,危害祖国为耻等。P1064、有关“教育”(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2)必须发展教育和科技,推动文化建设,激发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文化竞争力。P11、P22(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P35(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教化与培育人;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P46(5)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建设更加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题中之义。P56(6)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P101(7)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教育)P1085、有关“科技”(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P10最后一段。(2)文化力、科技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在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P11、22。(3)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4)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P45。(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充分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P101。(6)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科技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P67。6、有关“态度、原则”*态度:(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P32(2)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
文化生活必背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