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传播规律及预防措施研究摘要: 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或动物体内一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传染病之一。此文通过对包虫病流行现状和传播机理的分析,利用数学方法构建包虫病在人畜之间传播的数学模型,分析影响疾病传播和控制的关键因素,从而有效控制包虫病的传播,找到更好的防控措施。关键词: 包虫病,再生率,感染率,防控措施 1 一、问题的重述石渠县和甘孜县位于四川省西部, 东经 97 20!~ 100 25!, 北纬 36 19!~ 31 24!, 面积 23800km2 ,人口 119 万人。属高寒草甸牧区, 海拔多在 3900~ 4500m, 高原亚寒带半湿润气候, 年均气温在零度以下。年降水量 460~636mm 。地域辽阔, 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石渠县为牧业县, 甘孜县为半农半牧县。两县畜牧业是重要的经济支柱, 共有牲畜约 90 万头, 畜种以牦牛、藏系绵羊、马、山羊等为主, 其中牦牛占 80% 以上, 生产方式为传统的游牧经营方式。调查显示牦牛的 Ce 感染率为 %, Ae 感染率为 % 。在野生啮齿类动物中, 黑唇鼠兔 Ae 感染率为 %, 灰尾兔 Ae 感染率为 %, 松田鼠 Ae 感染率为 % 。在终末宿主调查中, 犬体内发现棘球绦虫感染, 感染率为 % 。其中 Eg 感染率为 % 。根据调查所得数据,研究包虫病的传播机制,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包虫病的传播。二、模型假设 1 将终宿主分为两类, 未感染类和感染且产卵类, 产卵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 2 终宿主和中间宿主的总人口保持恒定, 疾病发生率均符合标准发生率; 3. 人类、终宿主和中间宿主未感染类平均每天因食物感染病的人口恒定; 4. 不考虑因其他死亡以及因死亡的而导致的人口和动物的变化; 三、符号说明 Y(t):人类 t时刻感染虫卵的种群密度; y(t):人类 t时刻未感染虫卵的种群密度; X(t):中间宿主 t时刻感染虫卵并且成熟的种群密度; x(t):中间宿主 t时刻未感染虫卵的种群密度; Z(t): 终宿主 t时刻感染虫卵并产卵的种群密度; z(t): 终宿主 t时刻未感染虫卵的种群密度; N:虫卵在终宿主体内的再生率; M1、M2:人类从终宿主和中间宿主感染虫卵的感染率; N1、N2:终宿主和中间宿主在循环过程中的感染率; m、n:终宿主和中间宿主的出生率; c、D:终宿主和中间宿主的死亡率; H:防疫部门对终宿主采用吡喹酮进行预防性驱虫的效率; h:人类服药恢复健康的比率; A:中间宿主总的种群密度; B:终宿主总的种群密度; C:固定人群四、问题分析包虫病主要是由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该绦虫是双宿主型寄生虫,需要两种哺乳类动物:终宿主( 如犬、狼和狐狸等肉食动物) 和中间宿主(如绵羊、牛等偶蹄类及野生啮齿类动物)才能完成其整个生命循环。人属于中间宿主,但不直接参与病原循环。人类主要是因饮水或食物感病,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中间宿主的肝脏或肺脏形成包囊,终宿主吞食含包囊的中间宿主的脏器后被感染,成熟虫体产生大量虫卵, 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 污染环境( 草场和水源等), 中间宿主吞食被虫卵污染的草或人误食带虫卵的食物后,虫卵被胃肠液激活而成为一个有活力的幼虫,其穿过肠壁进入血流至适当的器官定居,发育成长为包虫囊,成熟的包 2 虫囊一旦被终宿主吞食,就又重复一个新的生命循环。感染感染且产卵未感染感染且包虫囊成熟未感染包虫病在人类、终宿主与中间宿主之间的传播示意图包虫病并非一般的传染病,它主要是通过食物进入动物体内,然后在动物体内寄生的一种病,传播渠道单一,但是很难治愈。一次我们不能用一般传染病的规律来建模。人类是与终宿主或中间宿主接触后感染了包虫病,故人类的感染由终宿主感染和中间宿主感染两部分组成。五、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模型的建立根据传染病的建模思想和双宿主传染病模型构建模式,建立一类包虫病传播的数学模型。 ( ) ( ) X t x t A ? ? 2 ( ) ( ) ( ) ( ) dx t x t nA z t N Dx t dt A ? ? ? 2 ( ) ( ) ( ) ( ) dX t x t z t N DX t dt A ? ? 2. 终宿主的感病模型( ) ( ) Z t z t B ? ? 1 ( ) ( ) (1 )( ) (1 ) ( ) ( ) dz t z t N m c B H x t N cz t dt
包虫病传播规律及预防措施研究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