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与空调工程
第三章建筑防火排烟
第三章建筑防火排烟
火灾烟气及其流动规律
1
地下建筑的通风与防排烟
3
3
火灾烟气的控制措施
2
为什么要设计防火排烟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高层建筑、地下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些建筑中往往大量使用塑料、化纤、泡沫等材料进行内部装修,一旦发生火灾,室内建筑材料、装修材料、可燃家具、衣物和其他可燃物品等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毒烟气,对人体危害很大,易使人窒息、中毒乃至死亡。根据近年来的火灾统计说明,在火灾中死亡的人数中,由于烟气熏死的约占50%~70%,而且被火烧死的人当中多数也是先中毒窒息晕倒后被火烧死的。而附着在这些建筑里的公共聚集的娱乐场所,人员密集,电气负荷大,可燃材料使用多,一旦发生火灾燃烧时产生了大量的烟气,使能见度大大降低,以至辨不清疏散方向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重特大事故。建筑的防排烟设施在火灾中为安全疏散和消防扑救创造了有利条件,又控制了火势的蔓延扩大。因此,设置防排烟设施十分重要。为了使已设计和安装的防排烟设施发挥应有的作用,确保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高层建筑的不利因素
(1)建筑高度大,人员众多,发生火灾时人员疏散、灭火、救援均受到限制。
(2)高层建筑的火灾扩散蔓延的速度非常快。
(3)高层建筑承受风力大,热压作用明显,加剧火灾扩散、发展,且一旦发生火灾后会对下风向的其他建筑造成威胁。
(4)高层建筑往往功能繁多,设备装饰、陈设多,存在大量火源和可燃物,其中很多材料燃烧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
(5)高层建筑中有大量的公共厅堂,人员密度大,一旦发生火警,就会引起恐慌,可能造成大量伤亡。
一、火灾烟气的成分和危害
火灾烟气是指火灾时各种物质在热分解和燃烧的作用下生成的产物与剩余空气的混合物,是悬浮的固态粒子、液态粒子和气体的混合物。
1、热分解和燃烧所生成的气体大部分可燃物属于有机化合物,其主要成分是C、H、O、S、P、N等元素,生成的气体主要有CO、CO2、H2S、HCN、NH3
2、热解和燃烧所生成的悬浮的微粒(烟粒子) 通常有游离碳、焦油类粒子和高沸点物质的凝缩液滴等。
3、剩余空气
§ 火灾烟气及其流动规律
一、火灾烟气的成分和危害
2、烟气的危害
毒害性
缺氧当空气中含氧量低于14%时,人的肌肉活动能力下降;当含氧量低于6%,在短时内人们将因缺氧而窒息死亡;当含氧量在6%~14%之间,虽然不会短时死亡,但也会因失去活动能力和智力下降而最终被火烧死。 烟气中含有各种有毒气体,如CO、HCN、H2S等,当其含量超过人们生所允许的最高浓度时,造成人们中毒死亡。
遮光作用
高温危害
§ 火灾烟气及其流动规律
一、火灾烟气的成分和危害
2、烟气的危害
遮光作用 烟粒子对可见光有遮蔽作用,使能见距离大大降低,使人们在火灾烟气中的行进速度大大降低,从而妨碍人们的安全疏散。 普通视力能达到的范围称为能见距离或视程,火灾中能保证安全疏散的最小能见距离称为极限视程[D],[D]取决于人们对建筑物的熟悉程度,即熟悉者:[D]=5m 不熟悉者:[D]=30m
高温危害
在65℃时,可短时忍受;在120℃时,15分钟内就将产生不可恢复的损伤;140℃时约5分钟;170℃时约1分钟。
§ 火灾烟气及其流动规律
火灾发生后温度升高,产生向上的浮力,烟气会沿天棚向四周扩散。
着火房间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而产生压力变化。
由于风力作用,建筑物表面的压力是不同的,通常迎风面为正压。
§ 火灾烟气及其流动规律
图3-1 烟气流动示意图
1.“烟囱效应”
“烟囱效应”指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时,在热压的作用下,空气沿建筑物的竖井(如电梯井、楼梯间等)向上流动的现象。
二、火灾烟气的流动规律
为什么要进行防火分区?如何进行防火分区?
为了防止火灾的扩大,可对建筑物进行防火分区,分区内应该设置防火墙、防火门、防火卷帘等设备。
通常规定:楼梯间、通风竖井、风道空间、电梯、自动扶梯升降通路等形成竖井的部分要作为防火分区。
为什么要进行防烟分区?如何进行防烟分区?
防烟分区则是对防火分区的细分化,防烟分区内不能防止火灾的扩大。首先要在有发生火灾危险的房间和用作疏散通路的走廊间加设防烟隔断,在楼梯间设置前室,并设自动关闭门,作为防火、防烟的分界。此外还应注意竖井分区。
§ 火灾烟气的控制措施
一、建筑设计的防火分区和防烟分区
图3-2 防火防烟分区
建筑防火排烟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