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我国非工程防洪措施资料.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1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 一般意义上, 目的在于改变洪水天然运动特性的措施称为工程措施( Structuremeasure ), 而辅助工程措施发挥功能、协调人与洪水之间关系、缓解洪水灾害影响的措施称为非工程措施( Non-structuremeasure )。防洪水库、堤防、分洪道、蓄滞洪区是主要的防洪非工程措施, 洪水风险区内高出地面的道路( 公路、铁路) 路基、围墙等线状结构物, 其初衷虽不是防洪, 但在洪水泛滥时具有明显的改变洪水运动特性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作为工程措施考虑。非工程措施侧重于规范人的防洪行为、洪水风险区内的开发行为和减轻或缓解洪水灾害发生后的影响, 此外, 习惯上, 辅助工程措施和上述非工程措施制定、实施和充分发挥效益的有关技术、方法和手段, 例如对洪水特性、洪水灾害特性的认识、洪水预报技术、洪水风险图等,通常也被纳入非工程措施的范畴。非工程措施的提出和日益得到重视的原因是工程措施有其局限性。,消除洪水灾害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共同追求,进入 20 世纪, 随着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 人类对自身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能力充分自信, 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以控制洪水、消除洪水灾害为目标的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 随后又相继认识到, 工程措施难以完全控制洪水,洪水灾害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而不可能消除。我国控制洪水的实践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经历了半个世纪后, 与其他国家一样,工程防洪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逐步凸显出来。 1 、水灾绝对损失仍呈攀升趋势尽管经历了 50 多年的以控制洪水为目标的持续不断的防洪工程建设, 形成了庞大的防洪工程体系, 使河道洪水年均淹没面积减少了 70% 以上, 但水灾损失绝对值仍在上升, 其中除了因河道洪水淹没区经济发展、资产增值, 导致单位面积损失值增加外, 内涝成为水灾损失增长的主要因素。 2 、兴建控制性防洪枢纽的坝址告罄近期黄河小浪底枢纽、珠江飞来峡水库、长江三峡枢纽、嫩江尼尔基枢纽建成后, 我国各大江河流域可有效控制干流洪水、保护重要地区的防洪枢纽的坝址已基本用完,大型防洪枢纽的建设将告一段落。 3 、防洪水库的建设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虽然在个别大流域的干流及其支流以及中小流域上仍有建设防洪水库的自然条件, 但在现阶段, 由于其经济、移民、公平性及对生态环境影响等问题,使得许多水库的兴建变得不可行。 4 、堤防建设面临着经济、技术、环境因素的制约我国现有堤防约 26万 km ,是防洪工程体系中最主要的成分。据分析, 目前我国江河洪水年均损失 250 亿元, 若通过提高堤防标准减轻洪水灾害,可行的投入如表 1 所示。例如,对长江流域而言,若要加高堤防防御 1954 年洪水,土石方量约需 76亿 m3 ,挖压耕地约 10万 hm2 ,迁移百万人口,还要改造上万座各类涵洞、泵站、桥梁,成本将超过 1000 亿元,减少的年均损失约为 12 亿元,远低于年均成本(约 80 亿元) 。其他流域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我国江河堤防, 尤其是主要堤防, 已经较高, 多是经数十、数百年不断加培而成的, 堤基、堤身皆存在许多缺陷和隐患, 在堤内外水头差不大时, 经过抢险, 通常可以渡汛, 但若进一步加高, 则在更高的水头下, 隐患大量暴露, 有可能出现抢不胜抢的情况, 安全难以保障,即所谓增加高度而未提高标准。洪水的泛滥不仅塑造了广大的洪泛平原,而且有补充地下水、维系湿地、保持生物多样化等功能。目前我国主要流域,除松花江外, 湿地已消失殆尽, 堤防建设是主要原因。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 海河流域已提出有控制地引导洪水进入平原地区, 回灌地下水, 承受一定的淹没损失,以使洪水的资源和生态功能得到实现。 5 、蓄滞洪区运用进退两难我国现有蓄滞洪区 97处, 总面积约 万 km2 , 蓄洪总容量 970 亿 m3 , 耕地约 200 万 hm2 , 人口 1700 万。这些蓄滞洪区大致分两种类型, 一是洪水发生时首当其冲、运用频率较高的, 如淮河大堤间的行洪区; 其二是为防御特大洪水、保护重要地区预留的, 如长江的荆江分洪区、洪湖分蓄洪区,黄河的北金堤分洪区等。对于大堤间的行洪区, 当河道水位达到一定高度, 将自然漫决或溃决, 人为分洪可使其效果较好或损失较少。使调度运用面临困境的是后者, 这些蓄滞洪区防洪标准都较高, 建成后, 许多从未使用或几十年没用, 区内社会经济发展甚至比普通民垸更快, 加之相应的管理措施尚不健全,一旦分洪运用,国家将面临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压力, 难以善后( 这是 1998 年采取" 严防死守" 防汛方式的原因之一); 但若舍弃不用, 特大洪水的超额水量又难以

我国非工程防洪措施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