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中唐文
学家、哲学家。贞元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授
监察御史,参加王叔文集团“永贞革新”,反对
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贬连州刺史
又贬朗州司马,同时被贬为司马的共八人,史称
“八司马”。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
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
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
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他被贬谪长达22年,但却始终不屈。他的诗
内容多抒写内心苦闷,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
志的执著精神。风格雄豪苍劲,语言干净明快。
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
有《刘梦得文集》
百塞山
中中中中
刘怀
馬古
锡
塞
风
光
解题: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
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六朝
古都、十朝都会是我们熟悉的对南京的美
称。六朝古都,是指东吴、东晋、南朝的
宋、齐、梁、陈六个政权曾在南京建都;
十朝都会,则是除了前述六个政权外,还
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时期把南
京作为首都。)
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
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
写下此诗。
学习任务
1、了解咏史诗的一般特点;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3、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背景
1、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
濬率领高大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
而下,讨伐东吴。东吴的亡国之君
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
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
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
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
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直往
三山,直取金陵。
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下”和“收”字用得好。
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
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
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
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
“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
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颌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
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①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
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
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
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慘。
②对比的手法。
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
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
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沉、出”写出了战事及结果,细腻传神的点
出孙吴政权日薄西山的颓势和溃败的丑态
“往事”二字,包蕴深沉,它指自东吴
以后在金陵相继建都的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
似的原因。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
在循环往复地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
“山形依旧枕寒流”句,用拟人的
手法。“依旧”是说三百年前如此,
三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山形依
旧”同英雄们的霸业荡然无存形成鲜
明对比,这就更突出了他们的可悲。
2、中唐唐宪宗时期,唐王朝取
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
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
面。但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
821—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
割据局面。总的来看,诗人所处
的时代是一个朝廷昏暗、权贵荒
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
四伏的时代。
西塞山怀古石头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