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②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③。
粉骨碎身浑④不怕,
要留清白⑤在人间。
【走近作者】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官最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四年召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变,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议守京师,和诸大臣请郕王即位,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师,身自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太上皇得归。天顺元年谦以“谋逆”罪被冤杀。弘治谥肃愍,万历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和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古诗今读]
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日常淡然。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间。
[疑难全解]
②千锤万凿:锤,锤打。凿,开凿。形容开采石灰很艰苦。③等闲:日常。④浑:全。⑤清白:指石灰雪白本色,又喻人高洁品格。
[愉快赏析]
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作品。诗中借咏石灰,表现了自己不畏艰苦、坚贞不屈,甘为民众利益作牺牲高尚精神。首句写开采石灰岩艰苦困苦,说明石灰从出世时即经受磨练。次句写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煅烧,面对严酷考验,却从容自若,处之淡然。“烈火焚烧”和“若等闲”,鲜明对照,更衬托出石灰顽强。后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精神和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追求。诗中利用了拟人、借喻等手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诗意拓展:
诗中石灰有什么象征意义?你知道石灰产生和使用过程吗?查查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增加自己自然科学常识。
竹石
(清)郑 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走近作者: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清乾隆年间进士,兴化(今江苏兴化)人。诗风质朴泼辣,在画坛上也是独树一帜,称其为“扬州八怪”之一。
疑难全解:
立根:扎根、生根。 原:原来。
破岩:破裂岩石缝隙。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古诗今读:
咬住了青山就决不愿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愈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狂风。
愉快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品佳。既是赞美了岩竹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风神;后两句深入写岩竹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磨难,长就了一身尤其挺拔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狂风。郑燮不仅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竹子也栩栩如生,用她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感动,曲折恶劣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知识链接:
什么是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立即 个人之“志”依靠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志趣、意愿或理想寄托者。作者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示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足、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见于表示高洁志向;“泥土”常见于抒发谦逊情怀,“蜡烛”常见于颂扬无私奉献精神。
托物言志,是间接表现专题思想方法之一。经过对客观事物描写或刻画,间接表现出作者志向、意愿。采取托物言志,关键是志和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同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见比拟,象征等手法。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怎样,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
时期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她忧国忧民
咏物言志古诗样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