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VS孔子
——由二人看中西政治思想
张翰书先生所著《比较中西政治思想》一书,从历史角度切入,逐步分析政治制度、民主法治、理想国家、政治分工、社会契约等各项课题,章和章之间相互独立而又连成一体。坦白说来,这使我顿觉迷茫,不知从何下笔。但细读之,发觉相关柏拉图和孔子二人政治思想占了书本内容二分之一,正如同此二人撑起了中西政治思想半壁江山——故借此二人为引子,浅谈一下读此书心得体会。
先从二人眼中理想政治说起。相关柏拉图政治思想,首先是她人治理论。“柏氏在她相关政治思想第一部著作《理想国》中,首先提出政治权威必需和哲学智识相结合理想,所以她理想政治是哲学家做国王。有这么哲君主持国政时,就应该由她利用智识,随机应变去做,而无拘无束。”《理想国》是讲专尚人治,而不使用方法治理论。柏拉图在其第二部著作《政治家》中就此见解再加发挥:“有这么真正政治家出现时,就应该听她自由利用卓越智识,处理国政,而不要拿法律来拘束她……以普遍、简单法则来拘束纷繁复杂、改变多端国政之处理,是不合理也不可能。”但此时柏拉图意见稍有改变,即认为在真正政治家不可得时,法治能够作为次一等善政来施行。其次是她法治理论。有趣是,柏氏在其第三部著作《法律篇》中,见解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她深感理想贤哲政治不易实施。于是主张国家要制订一部法典,以使实际政治达成最好境地。”在该书中,柏拉图提出了一句相关法治名言:“依法以统治自愿被统治人民,而不是强迫统治。”小结一下:柏拉图先主张人治,后主张法治。
再看孔子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以德性为中心。“大标准是德性能够指导政治,政治好坏决定于德行程度。君主或领导人本身行为之德性程度是政治好坏决定性原因。”显然,孔子观念偏重于人治,认为理想统治者可得时,就应该听她以身作则,多发挥德政作用,自然能够国泰民安。至于“政刑”,只是辅助作用,必需时才使用。
以下是我思索第一个问题:柏孔二人全部对理想陈义甚高,但促其理想实现努力全部以失败告终。然而,孔子一直抱持“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追求并不切合实际“德政”,望求出现理想统治者来实现最好“人治”,迄未改弦更张;而柏拉图则以年纪增加,经验加多,益以屡经挫败,乃渐感其理想之难以实现,而逐步修正,改变自己主张,从力主人治到主张推行法治。那么,这二人之选择变或不变原因何在?我认为有两点。一是她们本身性格使然。孔子偏内敛,性格偏执、倔强,故抱着“人治”、“德政”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而柏拉图性格柔和,又精通哲学,易依据情况做出理性思索,故逐步修正其主张。二是其所处环境原因,“人是环境产物”。自夏商以来,中国就一直是专制制度,“一人之治
”,孔子时期亦如此。孔子有一项关键主张是“正名”,意即政府各级责任人应各就其担任“名”,做好应尽职分。对充足尽到应尽职分君,孔子是给予肯定。至于倘若有不合格君,应该怎样处理?是否应将政权转移?换一个合格君?怎样换?应经过何种程序?这些问题,孔子全部没有说明,或深入说,当初社会没有任何人来说明这些问题。也就是说,当初社会,君主专制是唯一政体,大家全部认可这么一个制度,没有些人怀疑,没有些人思索是否还有别政体来替换君主专制。所以在这么大环境下,纵使孔子怀抱“德政”“人治”思想无从实现,她也只会寄望于出现圣明君主来实现她主张而不是否定她自己“人治”思想,窃称之为“环境不足”
宪法学读书笔记样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