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庙双龙池介绍
岱庙又称东岳庙、泰庙,是古代帝王奉祀泰山神,举行祭奠大典场所。始建于秦汉,拓建于唐宋,是泰山上下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一处古建筑群。岱庙,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清单。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关键文物保护单位。
双龙池在岱庙遥参坊南,清光绪六年(1880年)为引王母池水而建,因池内东南、西北各有一石雕龙头而得名。双龙池每两栏板之间用一望柱,柱身断面为正方形,立在通长地栿上,柱头作仰覆莲,柱身分别浅浮雕花卉纹、狮纹,栏板为整块石板,线刻委角长方形纹,北面正中栏板内侧阴刻行书“龙跃天池” 四字。池周围有《双龙池》碑和《万古流芳》碑,均为清光绪七年(1881年)引水完工记事碑,池西有古槐一株。
双龙池含有珍贵历史价值。其一,它是城市记忆 “名片”。双龙池地理位置十分关键,它在泰安历史文化轴线上,南接泰城最古老街道——通天街,北依帝王登封泰山古御道起点——遥参亭,在古代这里一直是古泰城中心,被称作“亭子门首”,成为泰城关键地标。其二,它是古代城市饮水工程典范。在双龙池建立前,因为泰城内井水多苦涩,被称为“苦水井”,居民吃水全部要肩挑人抬,往返数里到山上泉溪中汲取,十分辛劳。清光绪初年,泰安官员为处理泰城居民饮水之难,在遥参亭前开凿双龙池,修
“曹公渠”,专引王母池之水,围绕岱庙注入池内。曹公渠每隔五十步留一井口,供居民打水。现池旁有“曹公渠记碑”、“双龙池记碑”等,记述了当年修建水池经过。
附:相关资料
双龙池记碑
泰郡多山而少水。辛巳夏,余来守是邦,邑令曹亦后先莅任焉。民以城无蓄水为憾,既饮泰山而甘,问于泰人,得于城西数百步之遥,其上则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有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天地自然之利,不引之适于用,弗贵也。城中每遭回禄,救援莫及,守兹土者,莫不以兴水利为念。前太守增公、梅公有志未逮,旋擢任去矣,士民感之。公余暇,余和泰人共创此议,含有同心,始犹疑其难,继访羽士张传彬,具述水源,众绅士李三策等董理其事。爰不辞艰巨,力图其成,博采众议,禀请上宪,酌同捐廉以兴是举。时维盛夏溽暑,登山相其机宜,观其流泉,导泰山之源,自王母池而下,围绕岱庙,贯注遥参亭前,结大池以停奔湍之势。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颜曰“双龙池”,全部人士具大观焉。因溪理沟,节次开池以蓄水,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和民之所共适。县署前结池于左,混混原泉,盈科而进,取用称便。是水也,起源于泰山之巅,绕城中,达汶河,二百余里之源流,一以贯之。夫惟政通则人和,人和则百废兴,踊跃从公,不日告成,欢乐之象,感召天和。是岁雨
旸时若,乃亦有秋,有自来欤。衣食足然后礼乐兴,将见人文鹊起,科甲蝉联,于文教风俗大有裨焉。好恶同民,未之能信,窃愿成此志云尔。因弁数言,认为之记。泰安府知府曹濬澄撰。(以下题名略)光绪七年十月十□□。
说明
此铭文刻在“双龙池”碑碑阴,刻于光绪七年(1881)。
双龙池传说
在泰山脚下泰安城通天街北边,紧靠遥参亭有一座方形水池,人称双龙池。
相传很久以前,泰城里人吃水十分困难,要到山根下王母池去挑。十二个月夏天,久旱无雨,泰山上树木花草大全部被烈日烤焦了,王母池中水也只剩下一小湾,挑水人成群结队,从山脚一直排到岱庙城墙。这天,有一个白发老太太从山根红门宫
岱庙双龙池样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