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和中国老师交流美国教育家——兰本达
文 刘沛生 姜允珍(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10-21)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中小学(尤其是小学)自发地 开展了一次轰轰烈烈教学改革。当初,改革开放刚刚开始,长久被封闭改革者们纷纷把眼光投向境外,寻求改革武器。这些被寻得境外教育家中,兰本达恐怕是唯一直接和中国老师交流一个。
兰本达(Brenda Lansdown)(1904-1990)是美国哈佛大学硕士院教授,上世纪40年代创建“探究-研讨”教学法。1971年,以她为关键作者《小学科学教育“探究-研讨”教学法》在美国出版。198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将这本书翻译成汉字出版。
1979年,75岁高龄兰本达应邀访问了中国。当初人民教育出版社刘默耕先生和北京师范大学胡梦玉先生正在着手进行小学自然课改革。为了使自然课程能够适应时代发展,愈加好地为中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服务,刘默耕先生将自然课程性质由“让学生学到部分浅近自然科学知识”改变为“启发和发展儿童主动地发明性地自行取得悉识和技能和利用知识技能能力”,也就是“探究自然实践行动”;她把自然课由单纯知识性学科改变为“一箭多雕”教育性学科。“多”是指经过自然课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志趣、能力,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部得到发展。在实际操作上,她从改变学生学习方法入手,由过去单纯接收式改变为探究式。这个思绪,被兰本达认为和她“探究-研讨”教学法思绪“相类似”,于是经过这次访问,兰本达“探究-研讨”教学法就和中国自然课改革结合起来了。
这种结合是有原因。
兰本达研究教学内部规律,但和通常研究者不一样,她目标,不仅仅是处理通常“智育”问题,而是把智育放在人整体发展这个大前提下来考察,不是简单地研究
“教什么”和“怎样教”,而是以“为何教”(即培养什么样人)为前提来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问题。她认为:“思想体系是社会结构反应”,应该“让孩子们经过多年教育学会一个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和她们生活社会相适应”。在她看来,只有“一定教学方法”才能“形成对应思想体系”,她“探究-研讨”教学法就是依据这个认识设计。兰本达对“探究-研讨”教学法作过这么概括:“经过对自然事物观察、描述、相互交流感受和解释,在思想上形成解释认识对象模型,然后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找出纷繁复杂现象之间关系和联络,形成对自然界有秩序了解。”
兰本达课堂结构通常分为两个部分:探究和研讨。所谓“探究”,就是学生围绕研究目标观察、变革经过老师精心选择和组织“有结构材料”(即包含着概念材料),搜集事实和数据;所谓“研讨”,就是将取得事实和数据聚集起来,进行集体讨论、加工,依据学生发展水平寻求其中规律。
应该说,“探究-研讨”教学法即使是探究性学习一个,但和其它探究性学习模式比较起来,有着显著区分。兰本达把“探究-研讨”教学法和在美国流行“发觉法”做比较时,叙述过“探究-研讨”法部分显著特点:
1、 目标取向是关注人整体发展。任何教学法全部是促进人发展,但这种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活动过程,不是像“制器”那样,先把多种“零件”做好,然后“总装”起来就行了。大家总是把人发展分成若干个方面来研究,方便寻求各个局部内部规律,但有些人却误认为客观情况就是零碎、互不相干,忘记了把局部放在全局中去考察了。 “探究-研讨”教学法不一样,它正是
教育家兰本达样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