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与养生
中华医学与饮食论文
饮食和养生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维持生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 国古人在丰富的饮食实践的基础上,在不断的理论探索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养生理论和 文化,这些理论和文化对我们今天的饮食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 合理的饮食,使人能获得各方面的营养,预防各种疾病和促进病体康复都有重要的意义。 中
医有"治病当论药功,养病方可食补,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因此,饮食在中医养生过程中 占有重要地位。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 署,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传统的养生观点首
先强调了 “调和阴阳”,在《黄帝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 ,又说“阴平阳秘,精神乃
治”;其次为“填补元气”,人的元气源于父母,藏于体内,为生命之本。而人之一切活动无 不消耗元气,故而用药食填补元气。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理论。其内容不 外以下四点:顺其自然、形神兼养、动静结合、审因施养。
饮食,是人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 ,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
表现,是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 “民以食为天”是众所公认的常理 ,“安谷则仓,绝谷则危”,
饮食活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人们饮食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气足、
精充、神旺、健康长寿。围绕着这个目的 ,逐渐形成了中国式的传统饮食养生理论。自有烹
饪以来,饮食与养生就紧密的联系起来,饮食养生理论是伴随中国烹饪的产生而产生的 ,随着
烹饪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丰富与深化。饮食与养生也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饮食的目的在
于达到养生的需求,养生最主要的依赖在于饮食。二者 ,相辅相成。中国烹饪饮食的变化和发
展也始终是在哲学思想、养生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如儒家相互作用的崇尚礼乐 ,饮食时宜;道
家的崇尚自然,饮食养生;阴阳家和医家的阴阳五行,四气五味;释家的禁欲修行,创导素食等等, 这些有关饮食的哲理,对中国烹饪的影响是很深的,故中国有“医食同源”之说。但饮食养生 不同于饮食疗疾,饮食养生是通过饮食调理达到长寿健康的目的 ,不是治“已病”,而是治“未
病”。这种治“未病”之法就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养生之道。
平衡膳食是养生的根本。中衡膳食、辨证用膳” ,提倡含不同
营养成分食物的互补。我国古代先贤有如下精辟的论述: 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 五畜
适为益,过则害非浅, 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 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气味合则服, 尤当忌偏独,饮食贵有节,切切勿使过。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使我们有一百四十余种蔬菜可 供选择食用,所以形成了以谷物、豆类为主,进食足量蔬菜,以动物性食物作为补充,兼食 水果的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 这种膳食结构内涵丰富, 保健养生功效明确。 正是中华民族
几千年生态农业的成功实践,为 “寓医于食”一一即利用饮食养生保健, 奠定了坚实的物质
基础。
医食同源是中国养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自古以来 ,中国就有“食用、食养、食疗、
食忌”之说。我国医学第
中医饮食与养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