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于丹论语人生心得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百家讲坛于丹论语人生心得》的内容,具体内容:《论语》的治世之道,离我们每个人其实并不遥远,两千多年前,孔子没有实现的理想,今天我们却能体验到它的温暖。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于丹论语...
《论语》的治世之道,离我们每个人其实并不遥远,两千多年前,孔子没有实现的理想,今天我们却能体验到它的温暖。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于丹论语感悟
现在我们说起苏东坡,卓越的艺术家,一个大文豪,其实,这些人在历史上,都是有政绩的。而在中国文化中,受道德濡染越深,他在从政的理想上,会越坚持德政的这种本体思想。
德政是孔子的理想,也是中国历代治世为政者的理想。但是,德政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呢?有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法呢?
孔子跟他的学生有一段很长的对话,子张问孔子: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老师,有什么样的具体措施能把治世这件事完成好呢?孔子回答:五件事,提倡尊崇起来,四样恶事能够摒弃掉,政治风气就会好。先来说说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惠而不费,是说一个治世有权的人,他要去恩惠百姓,但不要过多地破费自己。因为任何一个时代,执掌权柄的人,拿着国家给他的经费,没完没了地给老百姓发红包,也就是说从事治理世道,不是单纯地做慈善。你这样做,老百姓一定会认为你的政治好吗?也就是说,一方面要给大家恩惠,另一方面不要过分的破费自己,这叫惠而不费。
如何才能做到?这个利益从何而生?子张很奇怪,孔子解释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选择好老百姓能够得到利益的时机和地方,引导他们去得到利益,这不就是惠而不费了吗?与其给他们钱,不如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财富,给他们以扶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大家全盘搞活,得到他们应得的利益。
第二点,叫劳而不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职业化的时代,大家都有工作,不能说福利社会,让所有的老百姓都歇着不干活,总要有劳作,如何做到劳而不怨?又干了活,大家又欢欢喜喜没有抱怨,怎样才能做到呢?
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你要选准了可劳作的时机,比如说春耕秋收,这个时候大家愿意干活。你不要逼着大家,大冬天的去大兴土木。再比如大家可能衣食丰足,没有后顾之忧,你再让大家去修个建筑,再去改善改善更多的生活设施,他是愿意的,但是在他温饱还没有满足的时候,你逼着他去服劳役,去征兵打仗,老百姓肯定会有抱怨。
所以,劳作的时间一定要挑对,他的心情要配合,要有他的积极性,这叫择可劳。这个时机而劳之,让他劳得其所,愿意去付出,并且他会乐在其中,又谁怨?谁还会抱怨呢?
第三点,叫欲而不不贪。过去我们有个误会,认为儒家是教人清心寡欲,没有任何欲望,一个君子,无欲则刚。其实孔子说的是,人可以有欲望,但不要过分贪婪,这是符合人性的一个客观陈述。
欲仁而得仁,又焉贪?有一个词叫求仁得仁,说人肯定是有欲望的,但是要看你的欲望引领你走向何方?如果你欲望的指引,往仁爱之处去,而得仁,又焉贪?你还会有贪欲吗?这叫欲而不贪。
第四点,叫泰而不骄。孔子说,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在一个真君子的心里,他看别人不在乎这件事是多是少,是小是大,这叫无众寡,无大小,对什么人什么事,都不敢怠慢,不要看到说这个人是一个精通事理的四五十岁有沧桑的人,来问你事你就重视,一个十来岁的孩子问你事,你可以忽略吗?如果一个人做到无众寡,无大小,对什么人都不怠慢,这就叫泰而不骄。
最后一点叫威而不猛,真君子他是威严端庄的,但是他并不凶悍,并不凶猛,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一个真君子,出门见人做事,他的衣冠是整整齐齐的,眼光中有一种磊落,眉宇之间有一种坦然,对人有一种尊敬,别人俨然一望,心生敬畏。这样的敬畏,其实是一种深刻的尊重,并不是惧怕,它跟你的权势无关,跟你的地位无关,跟你的财富无关,它关乎一个人的品德和尊严。有些人他可能很从容,但看完以后就让人尊敬,这样的人,就是孔子所说的威而不猛。他不需要外在的凌厉猛烈的气势,富有攻击性。
真君子从不攻击他人,他只拓展自己。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五美。
如果把五美做到了,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那么社会风气,是不是就会好起来?大家都努力工作,没有过多的贪欲,大家蓬勃向上,自己的内心都有尊严,外在大家都有和气,这还不美吗?
孔子所说的这五美,好像只是对君子的要求,其实,这也正是孔子对于整个社会的理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五美,那么,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理想的德政还会远吗?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人生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