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
填空题(15题/15分)、名词解释(5题/20分)、列举题(4题/12分)、简答题(4题/24分)、叙述题(2题/29分)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教育
西周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国学
天子所设大学,规模较大,分为五学,辟雍居中,又称太学,另外四面分设四学,兼用四代之制:水南曰“成均”,取五帝之学名,习乐德、乐语、乐舞者居之;水北曰“上痒”,取虞学之名,典书、诏书者居之;水东曰“东胶”,取夏学之名,学干戈羽籥(yue)者居之;水西曰“西雍”,取殷学之名,亦曰“瞽(gu)宗”,学礼者居之。《大戴礼记》也载有天子五学之说:“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入太学,承师而问道。”
诸侯所设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頖宫”,又名“泮宫”。说明西周“国学”也含有显著等级性。
西周学校老师和教育内容——西周教育内容
大艺: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关键课程。
小艺: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关键课程。
礼:
“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关键课程。“礼”包含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左传·隐公十十二个月》:“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礼后四者也。”这反应了“礼”关键性,是立国准绳,含有国家根本大法性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范,站稳贵族立场,显示贵族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大学中所教“礼”,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常见“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什么是“射”,什么是“御”?)“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
“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年纪,就要接收正规训练,不能射箭人,不能称男子之职。“射”在国学、乡学中全部是关键内容,全部有一定教练场所。西周对射箭教练十分重视,射箭训练也十分严格,国学、乡学全部要为贵族青少年参与大射和乡射准备条件。每十二个月大祭之前要举行射箭比赛,选拔武士,仪式盛大,并饰以礼乐。
“御”是指驾车。贵族子弟达成一定年纪就要进行驾车技术训练,并以能御、未能御区分长幼。驾车要沉着、灵敏、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发明有利射击机会,所以说学习驾车要经过严格训练。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
(什么是稷下学宫?)(P20)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全部城临淄稷门之下而得名。作为一个教育机构,稷下学宫即使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很多私学组成,所以,稷下学宫更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优点。
孔子教育思想(P23-39)
孔子在教育基础理论上主张
相关教育作用和地位
教育社会功效:教育和政治、经济、军事、行政、法律关系;
教育对个人发展作用。
相关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基础含义就是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垄断,扩大受教育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许可人全部能入学,不管贫富、贵贱和“国别”,全部可有受教育权力和机会。
①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主张,扩大了受教育范围。
② 孔子并不是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认为下等民众无须受教育,或不能受相同教育,仍然坚持教育等级观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相关教育目标:培养德才兼备君子。经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相关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通常文化知识学习服从于道德教育需要。
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全部向学生传授,排除了天命鬼神等迷信色彩内容。
孔子教学思想
:这项标准关键处理教学中统一要求和部分差异矛盾。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命题,朱熹概括孔子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因材施教”名言。孔子教育实践却充足表现了这一标准,针对学生不一样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项标准关键处理发挥老师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主动性矛盾。
:叙述了学和思辩证关系,她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加思索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索不学习就会空乏而不实。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
德育内容以礼和仁为关键,以孝为基础社会伦理关系。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朝闻道,夕死可矣。”
: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自我约束,自我反省。
:“力行近乎仁”。身体力行也能够说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首先要成于内而形于外,道德修养高低要见诸行动。
:发扬优点、优点和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485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