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京路采用委托制管理模式
一.商业街经验借鉴与总结
(一)商业街建设成功经验
2004年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统计全国已有3000余条商业街,总长1800公里(相当北京到上海)。商业街建设成功或失败实例繁多,总结成功经验可分为商业业态与硬件建设两部分:
1.商业业态
(1)新建或改造成功的商业街80%都成立专门机构,由政府、企业组成,一般组成机构有委托制、抽调制、物业管理制三种模式,制定相关制度,如环境制度、经营制度等等。
(2)根据城市的规模、性质及现状商业业态确定规划商业街商业业态。一般城市规模大,流动人口多有条件建设专业街或特色街,中小城市以综合性商业街为主。
(3)注重商业街的建设经济性,投入要适量,尽可能减少租、售环节,避免巨额投入最终转嫁到销售商品上,使商业街缺乏竞争力。
南京湖南路采用抽调制管理模式
(4)符合地方消费习俗,及现代商业状态的演化趋势。
深圳东门街采用物业管理制模式
(5)综合性商业街业态选择一般是专业、专营店占50%,餐饮店占25%,综合性商场占15%,娱乐休闲占10%。
(6)同类型商店集聚会产生“乘数效应”。
杭州湖滨精品街,政府出面邀请品牌入主商业街
王府井大街,据统计街道600米范围内商业价值最高
(1)商业街一般有效长度在600米之内,长度300—600米最佳。过长超过了人行走的体力极限,过短则难以营造商业氛围。
(2)商业街具有“黄金地段”,指人们在逛街时愿意停留的地方,一般在总长×,此位置应安排最具代表性的商店或综合性商场,不宜安排广场之类的休闲设施。
(3)商业街的宽度及临街建筑的高度比例以1:1~1:,最多不能超过1:2。注意商业街的冬天日照。商业街的宽度一般以20—30米为宜,兼有交通功能的商业街人行道宽度尽可能宽,用于植树或安排相应设施。
(4)商业街商店布局应充分考虑人的逛街习惯,逛街一般是街两侧来回行走呈“之”状,所以会产生“盲区”,“盲区”往往安排一些辅助功能,如餐饮、娱乐等等。
(5)商业街的商业面积大小现在没有统一的数据,一般20万平方米是人们体力、心理所承受的最高值。
德国某商业街,街面连续,高层建筑亦不后退。
(6)注意商业街建设的风格,确定主体格调。
(7)界面连续,后退一致,有利于商业氛围的形成。
3、其它经验
shopping mall 商业组织形式
(1)主力店是一条商业街商业氛围的主要营造者,但如果以shopping mall形式存在,内部包含大量专卖店,将导致外围小型专营店难以生存,不利于商业街整体商业气氛的营造。因此主力店是以百货公司形式(内不含专营店)出现将是最佳存在模式。
(2)停车是商业街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3)尺度宜人的开敞空间可以为商业街聚集更多人气。
连续的商业界面
(4)商业街是城市景观特色体现的载体,街道界面是其景观特质重要的感知要素。不当的店面设计所形成的商业街界面会引起景观的杂乱,不利于街道景观的和谐与特色的凸现。
(二).地块商业价值评价
道路与商业布局
西方学者用“兴趣引力”(支配并使人们在确定的方向,向兴趣来源地移动的力量)概念来解释人们在不同空间的移动,这些地方包括
关于商业街与商业业态的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