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规范和法律救助论文
大学校园里安全隐患和处理方法 和相关法律知识
财产安全篇
一、大学偷窃案件特征及防范方法及法律处罚
(一)大学偷窃案件关键特征
共同点:实施偷窃前有预谋准备窥测过程;偷窃现场通常遗留痕迹、指纹、脚印、物证等;偷窃手段和方法常带有习惯性;有被偷窃赃款、赃物可查。
特点
1、时间上选择性。2、目标上正确性。 3、技术上智能性。 4、作案上连续性。
5、手段上多样性。 6、动机上复杂性。
(二)大学偷窃作案人关键伎俩
关键目标是现金,包含存折和汇款单;其次是手机、电脑主件、随身听、相机等高价值又方便携带物品;再次是价值较高衣物。
其关键脱身伎俩有以下五招:
一是骗 二是逃 三是混 四是求 五是凶
(三)大学偷窃案件防范方法
1、居安思危,提升自我防范意识
2、遵守纪律,落实学校安全要求
3、提升修养,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四)发生偷窃案件后应对方法
1、保护现场,立即报案。
2、发觉可疑,立即控制
3、立即报失,配合调查
相关法律:
刑法二百六十四条要求 偷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数次偷窃,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它严重情节,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尤其巨大或有其它尤其严重情节,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有下列情形之一,处无期徒刑或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一)偷窃金融机构,数额尤其巨大
(二)偷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
高院相关偷窃案司法解释第3条划分了偷窃数额标准,
5百~2千以上为数额较大
5千~2万以上为数额巨大
3万~10万以上为数额尤其巨大
二、大学诈骗案件特征及防范方法及法律处罚
(一)大学诈骗案件及其危害性
大学诈骗案件是指以大学生为作案目标、以非法占有为目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方法骗取数额较大财物行为案件。这类诈骗案件因为它通常不使用暴力,是在一派平静甚至“愉快”气氛下进行,大学生往往轻易受骗。诈骗案件发生后,侵害了大学生正当权益,学生心身受到沉重打击,轻者令学生烦恼或陷入经济困境,影响其正常学习和生活,无法顺利完成学业;重者则会使有些受害学生自杀轻生或造成连环治安及刑事案件发生,危害性极大。
(二)大学诈骗案件表现形式
1、社交诈骗
2、择业诈骗
3、商业诈骗
(三)大学诈骗作案关键特征
1、手段上智能性
⑴科技性高
⑵迷惑性强
2、方法上多样性
⑴假冒身份,流窜作案
⑵投其所好,引诱上钩
⑶真实身份,虚假协议
⑷借贷为名,骗钱为实
⑸以次充好,连骗带盗
⑹招聘为名,设置骗局
⑺骗取信任,寻机作案
3、目标上选择性。
诈骗分子在高校中行骗,通常和受骗人全部有过较长时间正面接触,既可能有面对面交谈,也可能有信函交往,还有可能是经过网络来认识。只有和作案人有过比较多接触才会将其作为诈骗目标,伺机作案。作案人常选择求人帮忙,轻率行事;疏于防范,感情用事;贪图廉价,财迷心窍;思想单纯,防范较差;贪图虚荣,遇事不够理智;贪小廉价,急功近利。
(四)高校诈骗案件防范方法
1、保持健康心态,树立防骗意
行为规范与法律救助样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