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害
一、玉米病害
1、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又称玉米煤纹病、玉米条纹斑病、玉米叶枯病等,是玉米关键病害之一,在中国各玉米产区全部有发生。通常造成玉米减产15~20%,发生严重年份,感病品种减产达50%以上。
症状
关键为害叶片、叶鞘和苞叶,以叶片受害最重。通常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步向上扩展。发病早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逐步向两端扩展,形成纺锤形或梭形大斑,病斑中央黄褐色或青灰色,边缘暗褐色。在感病品种上病斑通常长5~10cm,宽1cm,严重长可达15~20cm,宽2m左右。发病后期,多个病斑连接成片,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产生大量黑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在抗病品种上病斑小,表现为褐色坏死条纹,周围有褪绿晕圈,病部不产生或极少产生黑色霉层。
发生特点
玉米大斑病病原为真菌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 Leonard et Suggs ,属半知菌亚门。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内越冬,成为翌年发病初侵染源。在玉米生长季节,病残体中菌丝体萌发产生分生孢子和越冬分生孢子借风雨传输到玉米叶片上,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萌发侵入,经10~14天在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输,引发再侵染。
玉米大斑病发生程度,除和玉米品种抗性相关外,还和当初环境条件有亲密关系。玉米品种不一样,抗病性有显著差异,假如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往往造成大斑病流行。通常温度在20~25℃,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有利于病害发生蔓延,假如旬平均气温低于15
℃,相对湿度小于60%,连续7天以上,不利于病菌生长发育,病害发生就受到抑制,危害转轻。另外,在玉米抽穗以后,假如氮肥不足,密度过大,排水不良,发病较重。春玉米播种过晚及连作地块病害往往严重,轮作地病轻。
防治方法
防治该玉米大斑病应以选择抗病品种为主,加强栽培管理,辅以必需药剂防治。
1、选择高产、优质、抗病品种。现在,本省选育抗病品种较多,各地依据当地实际情况,选种抗、耐病品种,避免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以预防病害发生流行。
2、加强栽培管理。(1)清除病残体,控制初侵染源:玉米收获后,立即翻耕,根本消除田内外病株残体,将秸秆集中处理,作燃料或经高温发酵用作堆肥。(2)轮作:因为连作病残体积累多,菌源数量大,病害发生重,所以,实施轮作可减轻发病。(3)适期早播,缩短处于多雨季节生育日数,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期。(4)合理密植,并摘除底部2~3片叶,降低田间湿度,使植株生长健状,提升抗病力。(5)合理施肥浇水: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穗期合适追施氮肥,合理浇灌,注意排水防涝。
3、药剂防治。在玉米抽穗期前后或发病早期立即喷药防治。常见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10天喷药一次,连续2~3次。
2、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又称玉米叶枯病、玉米斑点病,在中国玉米产区全部有发生,是玉米关键病害之一。通常流行年份减产20~30%,严重达50%以上,甚至造成绝产。
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以抽雄期前后发病最重。关键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苞叶和果穗。叶片发病,常因品种不一样而表现为不一样症状类型。第一个类型,病斑椭圆形或长方形,多限于叶脉之间,中央黄褐色,边缘深褐色,有时病斑上有2~3个同心轮纹,第二种类型,病斑呈椭圆形或纺锤形,不受叶脉限制,灰色或黄褐色,边缘不显著,病斑上有时有轮纹;第三种类型,病斑表现为黄褐色坏死小斑点,病斑通常不扩大,周围有黄色晕圈。当叶片上病斑密集时,常相互融合成一片,致使叶片变黄枯死。天气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灰黑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鞘和苞叶上病斑纺锤形,黄褐色,边缘紫色或不显著,病部产生灰黑色霉层。果穗受害,病部出现不规则灰黑色霉区,严重时果穗腐烂,种子发黑霉变。
发生特点
玉米小斑病病原菌Bipolaris maydis ( Nisikado et Miyake ) Shoem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原菌关键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初侵染源。越冬菌丝体在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风雨传输到玉米叶片上萌发侵染,数日内即可形成病斑,产生新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玉米小斑病发生除和品种抗病性相关外,还和气候条件、菌源数量有亲密关系。重茬连作,秸秆还田,病残体量大,菌源大量积累,发病重。在山东省7~8月份,月平均温度在25℃以上,雨日、雨量、露日、露量较多时,夏玉米小斑病就轻易流行。种植密度过大或低洼地,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玉米小斑病防治应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主,辅以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综
食用玉米样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