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
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并主要累及面部的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国人群截
面统计痤疮发病率为 %。但研究发现超过 95%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痤疮发生, 3~7%痤疮患者会遗
留瘢痕,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影响。
临床医师对痤疮治疗的选择存在很大差异,有些治疗方法疗效不肯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
持,个别方法甚至对患者造成损害。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痤疮治疗指南给各级临床医师提供诊疗
指导、规范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医药技
术的发展,痤疮治疗指南还需与时俱进,定期更新。
本指南是在 2014 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基础上,根据使用者反馈、国内外痤疮研究进展及专家
经验进行了修订。
01 痤疮的发病机制
痤疮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遗传背景下激素诱导的皮脂腺过度分泌脂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
常、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增殖及炎症和免疫反应等与之相关。
遗传因素在痤疮尤其是重度痤疮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雄激素是导致皮脂腺增生和脂质大量分泌
的主要诱发因素,其它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1)、胰岛素、生长激素等激素也可能与痤疮发
生有关;皮脂腺大量分泌脂质被认为是痤疮发生的前提条件,但脂质成分的改变如过氧化鲨烯、蜡
酯、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增加及亚油酸含量降低等也是导致痤疮发生的重要因
素;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通过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参与了痤疮的发生发展。毛囊皮脂腺导
管角化异常、炎症与免疫反应是痤疮的主要病理特征,且炎症反应贯穿了疾病的全过程。毛囊微生
物和/或异常脂质通过活化 Toll 样受体(TLRs )进而产生白介素 (IL)-1α及其它有关炎症介质, IL- 1α
目前认为是皮脂腺导管角化及微粉刺和粉刺形成的主要因素;随着疾病发展,脂质大量聚集导致嗜
脂及厌氧的痤疮丙酸杆菌进一步增殖,获得性免疫被激活。不断加重的炎症反应诱发毛囊壁断裂,
脂质、微生物及毛发等进入真皮,产生异物样反应。痤疮皮损消退后常遗留红斑、色素沉着及瘢痕
形成,这与痤疮严重度、个体差异或处理不当密切相关。
02 痤疮的分级
痤疮分级是痤疮治疗方案选择及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目前国际上有多种分级方法,本指南主要依
据皮损性质将痤疮分为 3 度、4 级,即:轻度 (1 级):仅有粉刺;中度( 2 级):有炎性丘疹 ; 中
度(3 级):出现脓疱;重度( 4 级):有结节、囊肿。
03 痤疮的外用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是痤疮的基础治疗, 轻度及轻中度痤疮可以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 中重度及重度痤疮在
系统治疗的同时辅以外用药物治疗。
维 A 酸类药物
作用机制: 外用维 A 酸类药物具有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溶解微粉刺和粉刺、抗炎、预防和改
善痤疮炎症后色素沉着和痤疮瘢痕等作用。此外,还能增加皮肤渗透性,在联合治疗中可以增加外
用抗菌及抗炎药物的疗效。
适应证及药物选择: 外用维 A 酸类药物可作为轻度痤疮的单独一线用药, 中度痤疮的联合用药以及
痤疮维持治疗的首选。 常用药物包括第一代的全反式维 A 酸和异维 A 酸及第三代维 A 酸药物阿达帕
林和他扎罗汀。阿达帕林具有更好的耐受性,通常作为一
2019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