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词按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一般为58字以内,91字以上为长调,一般分上下两阕。 《如梦令》、《浣溪沙》都是词牌名。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的名称,它规定某一词牌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
词牌名:《忆秦娥》、《点绛唇》、《浣溪沙》、《菩萨蛮》……
【词简介】
【词】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 (.——.)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婉约派代表 ,生于北宋元封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二岁。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词人简介】
藕
莲藕
ǒu
我能行
【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同学们齐读这首词,说说它的意思。
【注释】
溪亭:临水的亭台。
误:错误。
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争:怎。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怎么划出去,怎么划出去,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读一读,说说从带点的词里,你能体会到什么。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回忆, “常”表明深刻印象。
“沉醉”表达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不知归路”写出了什么?
“不知归路”写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如梦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