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养殖户养鸡模式主要有工厂化规模养殖、家庭少量散养两种形式。工厂化规模养鸡虽然具有生长周期短、成活率高、增重速度快等特点,但生产的鸡肉品质较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家庭散养虽然鸡肉品质较好,但成活率低、生长周期长、生产成本高等制约了养殖规模,商品化率很低,同样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鸡群的运动对鸡肉质量的影响很大。工厂规模化笼养以及集约化高密度养殖,减少了鸡的运动,导致鸡肉质量下降。而放养保证了每只鸡的活动空间和饲养密度,改善了每只鸡所处的小环境,也增加了鸡的运动量。另外,在放养条件下,鸡可以采食青草、昆虫、草籽和沙粒,补充了许多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使鸡肉品质得以提高。
“两阶段”饲养土鸡模式,是指前期实行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后期实行低密度放养的一种养殖模式,目的是取"两家"之长,提高土鸡养殖效率。
采用“两阶段”饲养模式,需要充分考虑鸡肉品质受饲养环境、饲养方式以及饲料品种等因素,因此,在前期(公鸡80日龄,母鸡120日龄,)实行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主要目的是提高鸡的成活率,加快生长速度(料肉比3∶1以下),增强疾病免疫力等;后期(生长期2~3个月)改为实行低密度散养,以一些青草、昆虫、玉米、麦粒等天然饲料为主,降低饲养成本,改善鸡肉品质。
研究人员通过对比试验(放养与舍饲),分别采集两组公、母鸡的胸肌与腿肌样品,研究性别和放牧对“两阶段”饲养法土鸡肌肉常规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放养的土鸡肌肉中水分、粗蛋白质含量均明显提高,粗脂肪含量明显降低;肌肉中肌苷酸、游离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均有明显提高,证实了放养可改善鸡肉的品质和风味。
以“香鸡4号”纯土鸡为例,采用“两阶段”饲养模式养殖与普通家庭养殖相比,土鸡成活率有了明显提高,项目组最初养殖示范了5000只鸡,成活率达97%~98%。土鸡两阶段养殖的综合成本也比较低,按照目前的全价料养殖方式,养殖公鸡90天需消耗成本:12—15元/只,如果养殖120天的全价饲料,则其消耗饲料成本为:15-18元/只。后期60—90天采取低成本养殖方式,将成本控制到10元以内。加上鸡苗钱:。加温成本+药物:。按照最低全群90%的成活率计算,。。其单位成本为:。即使按照10元/斤出售,每只鸡也可以获利10元以上,如果每斤卖到15元,则每只鸡的利润可以达到30元以上。
散养土鸡的雏鸡管理:
雏鸡饲养管理的好坏,对雏鸡的育成率和整个养鸡生产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养鸡生产中,必须抓好雏鸡的饲养管理,提高雏鸡的育成率,增加养鸡经济效益。
一.育雏前的准备及育雏方式
:在育雏前一周,将鸡舍、鸡笼、用具等用福尔马林熏蒸彻底消毒,用百毒杀、120等消毒液对饮水器、料槽消毒后,清洗干净备用。在育雏前1--2日内,将舍内温度提升到35℃左右,相对湿度保持在70%左右。
2.育雏方式 :
(1)、地面育雏:这种育雏方式一般限于条件差的、规模较小的饲养户,简单易行,投资少,但需注意雏鸡的粪便要经常清除,否则会使雏鸡感染各种疾病,如:白痢、球虫和各种肠炎等。
(2)、网上育雏:这种育雏方法较易管理、干净、卫生,可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
(3)、雏鸡笼育雏:这种方式是目前比较好的育雏方式,不但便于管理,减少疾病发生,而且可增加育雏数量,提高育雏率。
二.雏鸡的饲养与管理
1、雏鸡的饲养 :雏鸡开食前,先用4/万的高锰酸钾液饮水一次,用于消毒和排出胎粪,清理肠道。雏鸡开食即雏鸡第一次吃食,用雏鸡颗粒饲料饲喂,开始每日喂5--6次,对于体质较弱的鸡,黑夜要加喂一次,以后逐渐改喂3--4次/日。雏鸡料的营养指标:粗蛋白18--19%;能量2900千卡/公斤;粗纤维3--5%;%;钙1--%;%;%;%。雏鸡的用料量应根据实际饲喂情况而掌握。雏鸡饲喂一定要做到定时、定量、定质,并要保持清洁饮水。
2、育雏温度:温度的高低对雏鸡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严格掌握育雏温度。育雏温度要掌握这样一个基本原则,育雏初期温度宜高,弱雏的育雏温度应稍高,小群饲养比大群饲养高,夜间比白天高,阴雨天比晴天高。在实际饲养过程中,如果温度适宜时,雏鸡分布均匀,活泼好动;温度过低时,雏鸡缩颈,互相挤压,层层堆叠,尖叫;温度过高时,雏鸡伸舌,张嘴喘气,饮水增加。
3、育雏湿度:如果室内空气的湿度过低,雏鸡体内的水份会通过呼吸大量散发出去,同时易引起灰尘飞扬,使雏鸡易患呼吸道疾病;如果室内空气湿度过大,会使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影响雏鸡
养鸡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