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文学常识
记]:“记”是一种文体,有
奏记、游记、杂记。
游记:记录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文
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
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
以感为辅。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
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临
川人,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
家。仁宗庆历进士,神宗熙宁二
年授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以
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积极推行新法
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党反对,
熙宁七年被罢相,后复位再罢。
封荆国公,卒谥文。王安石在文
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反对北宋
初年浮华的文风,主张文章应
有补于世”。散文遒劲清朗
本文是王安石34岁
时作。4年后(1058年)
直抒胸臆,每涉时弊,在唐末八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
大家中独树一帜。词“一洗五代力主改革政治;16年
旧习”,风格豪放
后(1070年)拜相。
褒禅山在安徽省含山县城
北15里,风景秀美,由两山组
成,东西走向。其西原名华山,
为慧空禅院所在地。禅院东五
里,为华阳山,因其在华山之
阳而得名。今统称褒禅山
文革前,慧空禅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
宏伟。距院约200米,山腰有大小二塔。前洞在慧空禅
院遗址东二三里,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
洞口左侧有一泉,流水潺潺。出前洞翻过一座山至后洞。
后洞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如大殿。后洞之深,王
安石时“好游者不能穷”,至今也无人能探其底。前后
洞并不相通。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
存。
背景
公元1051—1054年,王安
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
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
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
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
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
记形式写下此文,当时他34岁。
坐落在褒禅山西
南面半山腰上的
褒禅寺
天下第一名洞
华阳洞
横卧道旁的石碑
褒禅山
( bao chan,也就是华山)
2、而卒葬之(z,死后)
3、庐冢
(zhng,坟墓)
4、有碑仆道
倒)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皆/hua/hua)
6、有穴窈然(yo,深远幽暗)
7、则或咎
(jiu,责怪)
8、无物以相之( xiang,帮助)
9、何可胜道也哉( sheng,完全,尽)
10、箫君主君玉(guT,人名)
11、余弟安父(f,对男子的美称)
翻译第一段: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游褒禅山记ppt图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