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认知是指人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对感觉输入信息的获取、编码、操作、提取和使用的过程,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认知的加工过程通过脑这一特殊物质实现。
认知障碍(cognitive deficit)是认识过程一方面或多方面的损害,导致上述过程效率的降低或功能的受损。
2020/12/5
1
认知康复专题知识讲座
2020/12/5
2
认知康复专题知识讲座
认知障碍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大量临床观察已表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所导致的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将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自理程度,甚至有时认知障碍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要大于躯体功能障碍对它的影响。
2020/12/5
3
认知康复专题知识讲座
认知障碍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认知障碍的种类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注意障碍
不能执行指令和学忆障碍
失定向;忘记姓名、时间安排;学习或执行指令能力下降
躯体构图障碍
穿衣失用,身体部分的识别和相对定位判断障碍,转移的安全性受到影响
手指失认
手的精细动作完成困难
疾病失认
功能活动的安全性下降;不能学习代偿技术
单侧忽略
刮一半脸、穿一侧袖子、吃盘中半边的食物、阅读时读半边内容;转移和功能移动不安全,行走时撞到一边的门框
空间定位障碍
不能在拥挤的地区穿行,穿衣困难,不能执行含“上、下、前、后”等方向的指令
地形定向障碍
找不到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的路
问题解决障碍
日常自理和管理家务困难,如购物、计划一顿饭;行为不恰当;判断不准确;不能整理和运用信息,如安排时间或工作
2020/12/5
4
认知康复专题知识讲座
认知康复
认知康复是一个治疗性过程, 旨在增加或改善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应用获取的信息加强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活动。减轻、改善脑损伤所致的认知障碍
认知康复的理论基础
信息处理理论
神经可塑性理论
情境聚焦理论
自发恢复理论等
2020/12/5
5
认知康复专题知识讲座
康复原则
脑具有极大的冗余度,即功能的重复性和普遍性。这种特征成为脑在受损伤后具有惊人的自身重组能力的生理基础。在进行认知康复训练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根据认知障碍的特点,实施个体化训练
训练内容的设计应具有连续性,训练程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刚开始训练时应注意环境安静,避免干扰,以后逐渐转移到接近正常生活或正常生活的环境中训练
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与能力的提高训练相结合
强化训练与代偿训练相结合
鼓励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
2020/12/5
6
认知康复专题知识讲座
评定目的
及时发现认知功能障碍,确定障碍类型。
确定认知功能障碍对功能性作业活动的影响。
根据不同的评定方法,为提出相应的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测量治疗前后的变化以判定康复疗效。
2020/12/5
7
认知康复专题知识讲座
评定对象
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患者,例如:
—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
—脑外伤
—阿尔茨海默病
—脑血管性痴呆
—其他类型的痴呆及肿瘤、炎症等
—发育障碍
—精神功能障碍
2020/12/5
8
认知康复专题知识讲座
认知功能评定的实施方法
筛查法:从总体上大致检出患者是否存在认知障碍,常用的量表有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认知能力检查量表(ccse)。
特异性检查法:用于评定某种特殊类型的认知障碍。
成套测验:主要用于认知功能较全面的定量测定。
功能检查法:通过直接观察患者从事日常生活活动的情况来评定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
2020/12/5
9
认知康复专题知识讲座
影响认知功能的因素
在评估患者的智能状态时,需考虑到几个因素:
患者的受教育程度以及语言的流利程度;
有无听觉和视觉的缺损,或表现为与痴呆相似的症状,如幻觉和视觉或妄想;
是否有抑郁症的表现及近期是否遭受精神刺激。
2020/12/5
10
认知康复专题知识讲座
2021年认知康复专题知识讲座讲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