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
四、临床表现
六、并发症与后遗症
五、实验室检查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
八、治疗与预后
九、预防
*
阿米巴病原虫病
*
一、肠阿米巴病
二、阿米巴肝脓肿
*
阿米巴病原虫病
*
病原学
一
*
阿米巴病原虫病
*
痢疾阿米巴(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为人体唯一致病性阿米巴,在人体组织及粪便中有大滋养体、小滋养体和包囊三种形态。
1. 滋养体
滋养体直径20~40μm,运动较为缓慢,形态多变。其胞质分内外两层,内外质分明,由外质伸出的伪足呈宽指状,定向移动。
2. 包囊
多见于隐性感染者及慢性患者粪便中,呈圆形,5~20μm大小,成熟包囊具有4个核,是溶组织阿米巴的感染型,具有传染性。
一、病原学
传染病学(第9版)
肠阿米巴病
阿米巴肝脓肿
+
*
阿米巴病原虫病
*
流 行 病 学
二
*
阿米巴病原虫病
*
慢性患者、恢复期患者及包囊携带者是本病主要传染源。通过污染的水源、蔬菜、瓜果食物等消化道传播,亦可通过污染的手、用品、苍蝇、蟑螂等间接经口传播。人群普通易感,感染后不产生免疫力(即不产生保护性抗体),故易再感染。
二、流行病学
传染病学(第9版)
肠阿米巴病
阿米巴肝脓肿
+
*
阿米巴病原虫病
*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三
*
阿米巴病原虫病
*
阿米巴包囊进入消化道后被胰蛋白酶等消化液消化,虫体脱囊逸出,并反复分裂形成多数小滋养体,寄居于回盲肠、结肠等部位。在适宜条件下滋养体释放溶酶体酶、透明质酸酶、蛋白水解酶等并依靠其伪足的机械活动,侵入肠粘膜,破坏组织形成小脓肿及潜形(烧杯状)溃疡,造成广泛组织破坏可深达肌层,大滋养体随坏死物质及血液由肠道排出,呈现痢疾样症状。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
传染病学(第9版)
(一)肠阿米巴病
*
阿米巴病原虫病
*
传染病学(第9版)
(二)阿米巴肝脓肿
在肠黏膜下层或肌层的滋养体,可侵入静脉,经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流进入肝脏。肝组织的营养障碍、淤血及细菌感染,有利于滋养体的侵袭。滋养体从破坏的血管内逸出,引起灶状坏死,液化成小脓肿,小脓肿互相融合成大脓肿。
肠道的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主要经门静脉输入肝脏。亦可透过肠壁直接侵入肝脏,或经淋巴道到达肝脏。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
*
阿米巴病原虫病
*
临 床 表 现
四
*
阿米巴病原虫病
*
2021年阿米巴病原虫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