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第十一章 白细胞检验
第六节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获得性、造血功能严重紊乱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其特征为髓系中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发育异常(病态造血)和无效造血。外周血细胞一系或多系减少。
部分患者在经历一定时期的MDS后转化成为急性白血病;部分因感染、出血或其他原因死亡,病程中始终不转化为急性白血病。
临床表现
多数起病隐袭,以男性中老年多见,约70%病例50岁以上。儿童少见,但近年青少年发病亦有增加。
MDS的初发症状缺乏特异性,部分患者可无明显自觉症状。大多数患者有头昏、乏力、上腹不适和骨关节痛。
多数以贫血起病,可做为就诊的首发症状,持续数月至数年。
约20%~60%病例病程中伴出血倾向。程度轻重不一,表现有皮肤瘀点、牙龈出血、鼻衄。重者可有消化道或脑出血。出血与血小板减低有关,一些患者的血小板功能亦有缺陷。
约半数患者在病程中有发热。发热与感染相关,热型不定,呼吸道感染最多,其余有败血症、肛周、会阴部感染。在未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的病例中,感染和/或出血是主要死亡原因。
肝、脾可有中或轻度肿大,1/3病例有淋巴结肿大,为无痛性。个别患者有胸骨压痛。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绝大多数患者有贫血,可同时有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全血细胞减少约占50%。
(1)红细胞: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血。可为正细胞正色素性,也可为大细胞或小细胞及双形性贫血。成熟红细胞可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如巨红细胞、大红细胞、小红细胞、球形、靶形、嗜多色性、嗜碱性点彩及有核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正常、减低或增高。
(2)白细胞:
有不同程度的质和量的变化。白细胞数减少、正常或增多,可有少量幼稚粒细胞;成熟中性粒细胞核不分叶、核分叶过多、胞浆内颗粒过多、颗粒减少或无颗粒、假Pelger-Hüet 异常。
(3)血小板:
大多减少,少数病例血小板增多。主要见于5q-综合征等。可见大血小板、畸形血小板、少颗粒血小板,小巨核细胞。
二、骨髓象
大多数患者骨髓增生活跃至极度活跃,少数增生减低。
细胞形态异常反映了MDS的病态造血。
(1)红系:大多增生明显,比值增高,少数病例比值减低。各阶段幼稚细胞常伴类巨幼样变,核浆成熟失衡,红细胞体积大或呈卵园形,有嗜碱点彩、核碎裂和Howell-Jolly小体。RARS能检出环形铁粒幼细胞。
(2)粒系:增生活跃或减低。原始及早幼粒细胞可见不同程度的增高。粒细胞浆内颗粒粗大或减少,核分叶过多或过少,出现Pelger-Huët 畸形。部分胞浆内出现Auer小体。
(3)巨核细胞系:在数和质方面均可有异常,多数巨核细胞增多。检出小巨核细胞是MDS的支持诊断指标之一。血小板体积大,颗粒少。
骨髓活检
在MDS已广泛应用,不仅提供诊断依据,还有助于预测预后。
骨髓病理切片中各系病态造血更加明显,特别是粒系。若发现3~5个以上原粒及早幼粒细胞聚集成簇,位于小梁间区或小梁旁区,即所谓“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bnormal localization of immature precursor,ALIP),是MDS骨髓组织的病理学特征。
凡ALIP阳性者,其向急性白血病转化可能性大,早期死亡率高。反之,则预后较好。
三、细胞遗传学研究
MDS是一种多能造血干细胞水平上突变的获得性克隆性疾病。
过去,采用标准的染色体技术,31~49%原发性MDS患者中发现有某种染色体缺陷。
近年,随着染色体技术的改进,异常克隆的检出率显著提高。特异性染色体改变有-7/del 7q,+8,-5/del 5q,和累及第5、7和20号染色体的复合染色体异常。
非特异性染色体改变,如环形染色体、双着丝点染色体及染色体断裂等。
染色体的检查对预测预后具有一定价值,骨髓中有细胞遗传学异常克隆的患者,其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的可能性大得多,特别是-7/del 7q和复合缺陷者,约72%转化为急性白血病,中数生存期短,预后差。
WHO(2008)MDS分型
WHO(2001)MDS分型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一系发育异常(RCUD)
难治性贫血(RA)
难治性中性粒细胞减少(RN)
难治性血小板减少(RT)
难治性贫血(RA)
难治性贫血伴有环形铁粒幼细胞(RARS)
难治性贫血伴有环形铁粒幼细胞(RARS)
难治性贫血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
难治性贫血伴有多系发育异常
(RCMD、RCMD-RS)
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增多(RAEB-1)
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增多(RAEB-1)
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增多(RAEB-2)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MDS2010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