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城市敷上“保湿面膜”
组员:许学鸿
index
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的建设
人工海绵VS天然海绵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大气降水
水汽蒸发
地表径流
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海
原有的“海绵体”要有效保护。过去,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壑。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1
有条件的还应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比如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
2
读右图可知,海绵城市建设主要重点:“排”的问题
01
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现状、降雨量、气候条件等历史资料,测算年径流量和入渗量,从而得到可利用的雨水资源量
03
根据城市地表水水质现状、集中式污水厂排放量,测算潜在可利用的污水资源量和所需要的生态补给淡水资源量
02
根据城市给水厂供水量、各产业和居住生活用水量,测算可通过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等措施可减少的淡水资源使用量
04
根据可利用的雨水资源量、污水资源量、生态补给量等结果确定需要收集利用的雨水资源总量,确定城市水资源分配结构
06
评估各类水资源利用策略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05
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排水基础设施等现状资料,确定实施雨水收集利用、污水深度处理回用、自来水使用结构优化或节水等技术措施的区域、地点及规模
按照这样的步骤确定的工程措施才有可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海绵城市建设的步伐也才能是坚实有效
完整的分流制要求雨水排水系统和污水排水系统的结构完整,不可漏、缺。事实上,目前在分流制排水系统中雨污混接的现象很普遍,例如,居民装修新居时常把阳台改造为厨房或在阳台放置洗衣机,生活污水经阳台排水管源源不断地进入了雨水排水系统,很多地方的街巷小吃店直接在雨水口附近洗菜洗餐或倾倒污水,这些现象就是排水系统的源头缺位。防止分流制排水系统的“分久必合”,就必须实施污染源的精细化管理,确保真正雨污分离,同时可以采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生物滞留、雨水花园、立体绿化等技术,净化初期径流,增加环境容量。
“完善的合流制,完整的分流制”的排水体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完善的合流制要求雨污合流排水系统功能齐备,不可破、损。在城市旧城区,由于地下管线建设年代久远且错综复杂、排水管网常常出现破损,使雨后污水蔓延,形成大量合流制溢流污水(CSO)。因此,完善合流制排水管网,杜绝正常情况下特别是无降雨时的污水排放,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可以采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可渗透铺装、雨水蓄积等技术,使雨水在源头上得以净化、渗透和利用,减少雨水径流以及合流制的溢流排放,采用人工湿地等技术净化溢流污水。
海绵城市基本概念介绍及建设-图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