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习工匠精神心得体会 xx
奢谈一知半解的理念,执迷于建构教育派流或教学模式,轻视学科教学知 识打磨和积淀,最终将导致教学荒芜。
教师教育:重拾 “工匠精神 ”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谈及 “供给侧 ”改革时,指出要 “培育精益求 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众多媒体的关注热 点。其实,不仅是经济改革需要培养工匠精神,教师教育改革也要重拾工匠精 神。
轻视工匠精神将导致 “教学荒芜 ”
几千年来,工匠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赖以生存的技艺经验与 “知识 ”真“理 ” 无缘,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被精英文化轻视。
中国传统思想中,孔子对 “学稼、学圃 ”不以为然。孟子更将它称为 “劳力 ”, 断言其被 “劳心”者统治。这并非 “中国特色 ”。杜威曾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 思想相差很大,却共同地贬低技艺。
柏拉图把手艺人安置于 “理想国 ”的金字塔底层。亚里士多德把技艺称为 “制 作”,认为只是达成外部目的的手段。随着近现代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日益兴 盛,人们对工匠技艺经验的批判,就愈演愈烈了。
在此背景下, “教书匠”几乎成了教育领域的 “过街老鼠 ”。
“教书匠 ”和 “教育家 ”间的虚假对立,诱使 “要教育家,不要教书匠 ”之类口号 出炉。在它们的误导下,有些一线中小学教师,如宗健梅所言, “不去做具体的 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研究,甚至鄙视常规教育教学工作,把扎扎实实的教育 教学轻蔑地称之为 ‘教死书 ',把实实在在的教育工作者轻蔑地称之为 ‘教书匠', 却进行宏观的、不切实际的理论研究,说一些专家们常说的话,写一些学者们 已经写过的文章。 ”奢谈一知半解的理念,执迷于建构教育流派或教学模式,轻 视学科教学知识打磨和积淀,最终将导致教学荒芜。故而,教师要重拾工匠精 神。这是我国时代精神的需要,也得到了当代学术研究的印证。上世纪哲学研 究的实践转向及其对社会学、教育学的影响,都为技艺经验的合法性、奠基性 和重要性做了 “背书”。
这些学术思想资源包括:存在论层面,海德格尔对 “用具透明性 ”的现象学 描述;认识论层面,波兰尼对缄默知识与名言知识之关系的 “冰山比喻 ”语;言哲学 领域,赖尔对 “知道什么”和“知道怎么做 ”的区分和维特根斯坦的 “相似的看 待”相“似的处理 ”在;社会学领域,布迪厄揭示的 “实践逻辑 ”在;教育学领域,康纳 利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 ”和范梅南的 “教学机智 ”等。
简言之,教育教学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作为艺术,它总有一些地方 没有道理,总有一些地方不讲道理,也总有一些地方讲不出道理,教师只能靠 技艺经验。
工匠精神在教育领域是有传统的
重拾工匠精神,先要为 “教书匠 ”正名。匠,在汉语中并非只是墨守成规, 而且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之义。我们反对墨守成规的教书匠,欢 迎精益求精的教书匠,即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何谓工匠精神 ?付守永的《工匠 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说,它的核心是 “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 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成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 神。 ”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视工作为修行,视品质如生命,视产品为作品,努力戒 除功利心、浮躁心和投机心。
由此可见,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将教育作为终身事业,专注、执着于教育
教师学习工匠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