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庄子的生死观浅论庄子的生死观【摘要】生与死, 是人类探索生命的一个永恒的命题。何谓生, 何谓死, 千百年来人类不断研究的这个课题, 不少先圣哲人耗尽了一生, 只为解开生命和死亡的奥秘。但在庄子眼中, 这些却是微不足道的,他将一般人看来相当严重的生死变迁看的淡似春梦,了然无痕。本文将探索庄子的生死观,及其顺应自然的养生观。【关键词】生与死;庄子;生死观;养生观人生是短暂的, 也是漫长的。每个人在人生的舞台上都有属于自己的角色。然而什么是生,人为什么要生,要怎样生;什么是死,人为什么会死, 人死后什么样子, 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谜团。在庄子眼中, 生与死则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在《庄子? 知北游》中, 庄子说: “人之生, 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 散则为死。”这里他将人的构成归于气。气聚则人生, 气散则人死。一个简单的比喻为生与死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在庄子眼中, 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庄子? 至乐篇》中记载了庄子回答惠施关于生死的见解: “察其而来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 非徒无行也, 而本无气。杂乎芒笏之间, 变而有气, 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由此可以知庄子视死生变迁, 不过如春秋冬夏四时变迁而已, 于自然的变化是不可抗拒无以逃避的, 只有顺从依随, 才是人间至道。所以妻子死后,他击鼓而歌,并不哀恸,老聃去世,他“三号而出”,不过是顺应自然罢了。既然对生死看得如此自然, 庄子对自己的葬礼更是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庄子? 列御寇》中“庄子将死, 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廓, 以日月为连壁, 星辰为珠玑, 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 ’弟子曰: ‘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 在下为蝼蚁食, 夺彼与此, 何其偏也? ’”在此也体现了庄子与孔子截然不同的死葬观。孔子讲厚葬, 认为这是出于孝, 孝敬死者是为了孝敬生者, 孝敬生者是为了效忠君主,而庄子讲不葬,是因为他看破了生死。在庄子看来, 生未必乐, 死未必苦。《庄子? 齐物论》中描述了人生之痛苦: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恭然疲彼,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耶?人谓之不死,奚益? ”人们追名逐利一生,却不成功,劳苦疲惫却不知自己的归宿, 茫然地生活于世间, 多么悲哀, 虽然生而非死, 但这种生存有什么意义呢?既然生活至苦, 人生少乐, 那死也就没什么可以恐怖的了。《庄子? 至乐篇》中, 庄子假托自己和髑髅对话, 然后借髑髅表明了自己对死以后的世界的观点:“死, 无君于上, 无臣于下, 亦无四时之事, 从然以天地为春秋, 虽南面王乐, 不能过也。”这里, 庄子描述了一种极乐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 没有国君统治, 没有官吏管辖; 也没有四季的操劳, 从容安逸地把天地的长久看作是时令的流逝, 即使南面为王的快乐, 也不可能超过。所以《庄子? 大宗师》里, 庄子说“夫大块载我以形, 劳我以生, 佚我以老, 息我以死”, 把生看成是一种痛苦, 把死看成是一种休息。所以, 面对死亡, 人们不该恐惧和悲痛, 而应该高兴。这也就让我们更理解庄子的“鼓盆而歌”“三号而出”的参加葬礼方式了。虽然庄子认为生为苦, 死为乐, 但庄子并没有因此寻求死, 而是积极求生。他主张养生, 顺乎自然, 全其天守, 凝其精神, 不竟外物, 不溺私欲。即要做到
浅论庄子的生死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