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健康天地》
2010年第6期
总246期
普洱茶年代鉴赏
自从随着岁月流逝口感会“越陈越香”的特质被发现后,普洱茶就被人们誉为“可以喝的古董”。从此,普洱茶的陈期也就成为茶人心目中“好茶”的标准之一。
但是,长久以来,无论消费者还是商家,对于普洱茶年代认定的方法,一直是模糊含混。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历史文献不充足和资讯不流通。近年来,由于茶人们不懈的努力探索,许多关于普洱茶的历史文献、产销纪录等都得到公开。从此,关于普洱茶的年代认定,也逐渐形成了一套严谨的断代系统。那么,究竟辨别茶品年代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普洱茶年代辨识的方法,同古陶瓷、书画等古玩的鉴定方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一方面,各种类型的文献记录都可以作为重要的断代依据。比如,厂方的加工记录、销售记录、仓库的存储记录、商家的定制记录以及会议文件等等。但这些资料,通常是普通商家和消费者难以接触到的,只有对普洱茶钻研较深的茶人们才能得到。
另一方面,就是茶品自身的时代特征。这是依附于茶品本身,在现实中最为直接、触手可及的断代依据。各个历史年代的茶叶生产过程中,任何一个技术环节的改变,都会在茶品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茶品陈化的历史,温度、湿度、地理位置,也会深深铭刻其中。由于对茶品制程、储藏情况的了解不断加深,过去使用的汤色、口感、叶底等感官鉴定方法现在已经仅仅作为辅助方法使用。最简单可靠的辨识依据,以饼茶为例,目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茶品的茶材、饼型、拼配手法等方面。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进行茶种改良的实践与研究。关于茶材,新老茶种的更替以及栽培技术的变化,都会直接体现在茶饼的原料中。大体说来。古董茶、印级茶多使用大叶原始种的野放茶菁(是否部分古董茶有使用栽培型野生原料,至今尚未定论.但即使有,数量也不会太多)。这类茶材的口感较改良种茶园茶醇和而厚重,叶底柔软肥大。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样的原料还使用得很多。文革以后,云南省加快了茶种改良和台地茶园的推广,许多老茶园被淘汰,由改良种灌木新茶园取代。因此,自八十年代中后期,国营厂制茶的原料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二是饼型的鉴别。早期的茶饼,都是石质模具手工压制而成,生产效率很低。古董、印级茶和部分早期“云南七子饼”,都是使用这种模具成型。建国以后,为适合产量需要,机械模具的研发和改良一直没有间断。此外,配合模具所使用的揉茶、成型的布口袋,也因损耗而在不断更新。因此,不同时期模具、布口袋的形质,都会直接影响茶饼的形状。好比早期的石模饼型大都比较宽大古朴,手工压制多会导致形状不匀整;机械模具使用后,茶型就逐渐规整、紧结,直径、厚度多有定数;80年代以前的茶,常见大饼;而90年代的茶则以小饼型居多……各个年代茶饼的直径、厚度、转折处的弧度、正面背面的曲度、背面窝孔的形状、茶体不同部位的紧压程度等等,都是鉴别年代的要点。
拼配手法。国营时代,茶厂的常规产品都有相对固定的拼配手法,并在七十年代中期形成了唛号制度。如勐海厂的7542、8582,下关厂的8653、7663,昆明厂的7581,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制式化的拼配方法,保证大宗产品各批次间品质相对稳定,性质类似于其它茶品的合堆(拼堆)工艺。但是,相同唛号的产品,并不是几十年来配方固定不变的。拼配原料等级、方法的变更。同样是辨识茶品年代的重要依据。例如,勐海茶厂
普洱茶年代鉴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