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会誓词和三民主义
同盟会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均地权。"
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和革命的纲领。在同盟会成立大会通过的军政府宣言中明确指出:"这次节命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于民立革。"《民报》发刊词中,又将十六字政纲归结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
关于民族主义的分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材料1 "驱除鞑虏。今之满洲……和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奴隶……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其政府,还我主权……。(二)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的政治,中国人治之。驱除鞑虏之门,光复民族的国家。" --选自《军政府宣言》
材料2 1906年孙中山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家具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翻满政府,从驱除满哪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进步性:
①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清贵族,强调了民族平等,反对种族革命。将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因为这时清政府已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当时中国人民与清朝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的焦点,推翻清政府也就等于打击了威胁中华民族生存的帝国主义,实际上也就包含了建立独立富强的国家之意布什,有进步性和革命性。毛泽东说"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中国反帝反建议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②强调了民族平等,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消除了民族隔阂,孤立了清朝的统治者,加速其灭亡的过程。
③将民族主义和政治革命和民权政治建立起来。民族主义是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
局限性:尽管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许多局限性。
①忽视了中国革命的两个敌人,一是封建主义,二是真正的民族敌人--帝国主义。革命派认为帝国主义各国侵略中国是由于中国的软弱,只要推翻清政府,使中等对待中国,并且会赞助中国革命,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本来面目。
②民族主义仅仅停留在推翻清政府统治、光复汉族国家上,这样就使革命派只把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政权作为惟一革命手段,从而导致孙中山在中华民国建立后认识的退化。
③仍保留着汉族主义情绪,把国内民族矛盾、民族压迫问题和外国侵略相混淆,把满洲排挤到"中国之外"。
关于"民权"主义的分析
"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到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即同盟会纲领的核心。它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即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它不仅批判君主立宪政体的陈腐观念,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的愿望,也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孙中山斗争目标的核心内容。
局限性:
①矛头所向,主要是皇帝和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反而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给汉族旧官僚、地主军阀混入革命阵营以可乘之机。
②主张民权主义,但不敢依靠广大
同盟会誓词和三民主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